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牽手是一世人的事情



【牽手,是一世人的代誌!】阿基師



 


在成為家喻戶曉的「阿基師」以前,他也曾走過一段坎坷的歲月,為了償還債務、養家活口而疲於奔命。幸好,他有一個理解他、相信他的妻子,才能成就今天的阿基師。


 


阿基師個頭不高,樣貌也實在稱不上英俊,但阿基嫂則是相當秀美的女性。


當初妻子娘家人第一次見到他時,曾私下問女兒:「你哪會揀一個這麼矮擱這麼醜的尪?」妻子只是輕描淡寫的笑說:「醜醜尪,呷未空。」


 


在她一路情義相挺之下,如今,這個「醜醜尪」,還真的出人頭地「呷未空」了。


 


我只能說,我有福氣遇到一個好女人。活到這歲數,「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這種事我看太多了;但是我太太在大難來時,沒有放我鴿子,還願意跟我做同命鴛鴦。


 


她嫁給我時,我是兩家店的主廚,家裡還有兩間房子。家裡經濟剛出狀況時,我並沒有告訴她,我不是故意要隱瞞,我只是覺得,讓她知道,只是多一個人煩惱,我不想讓她煩惱,所以沒有講。沒想到事情到末了,還是解決不了,她知道以後,深受打擊,一開始心裡也過不去。


 


有一次,我睡到半夜,翻身發現太太不在身邊,我趕緊起來找,結果發現她一個人在廚房喝悶酒,已經灌了半瓶的威士忌,我大吃一驚,上前拍拍她,沒拍幾下,她就吐了一身,我趕緊把她抱到浴室幫她清洗。


 


讓老婆過得這麼痛苦,我這做老公的,真的是無地自容。我一邊擦拭,一邊懇求她:「相信我,我一定會解決這個問題的。請你看在我們兩個女兒的面子上,一定要挺我!」她看著我,哭了,也一直說對不起、說她錯了,說到最後,我們都語無倫次,只能相擁而泣。


 


不過,從那一夜開始,我們就決定同心面對這個困境。夫妻同心,力量是很大的,我們熬了幾年苦日子,沒有跑路、沒有離婚,一起還清了所有債務,苦盡甘來、鹹魚翻身。


 


除了賣屋償債,我還「劈腿」做了好幾份工作。白天九點到下午兩點在餐廳上班;兩點到五點餐廳休息,則到電影院門口賣玩具;五點以後回餐廳繼續幹活;九點餐廳下班,我則到地下酒家幫忙做點小菜、火鍋什麼的。


 


有時候,我跟我太太還會接辦桌的訂單,一接就是二、三十桌,把食材準備好,兩個人踩著三輪車,就這樣開始辦起桌來。


 


我太太人外表甜甜的,但她可不是弱不禁風的林黛玉,而是那種肩能挑手能提的能幹女人,一口氣可以端走六個沉甸甸的佛跳牆,四平八穩,連晃都不晃一下,很厲害的。


 


那時候,我在外面打拚,她在家也沒閒著,除了做家庭手工,還經營了一個小吃店。用餐時間,把孩子用背巾背在背上,雙手則空下來炒飯炒麵張羅客人。這麼苦,換做是個性嬌貴一點的女人,早就受不了了。


 


我打從心底感激我的糟糠妻,在我人生的谷底,仍然對我不離不棄,而且,把我們的兩個女兒教養得規規矩矩,又對我媽媽包容照顧,她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牽手。


 


現代人的婚姻觀是「合則聚,不合則散」,但我是老一輩的人,我對婚姻的看法是「牽手,就是一世人」,責任感比愛情重要,如果婚前你就抱著「以後不合再來離婚」的念頭,那乾脆不要結好了。


 


我跟太太平時真的是不吵架的。不是因為我們沒脾氣喔,是因為我們選擇不要對立。台語說,做人要「互相」,做夫妻更要「互相」—互相扶持、互相疼惜、互相吞忍。


 


一個家裡的人,如果都願意「互相」,我相信什麼關卡都挺得過去。日子好的時候,加倍幸福;日子不好的時候,也能有情飲水飽、有情飲水甜。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從佛法看待器官移植



從佛法看待器官移植──見晉法師


 


  在接受新的心臟、肺或肝的同時,接受者是否可能也接受了捐贈者的喜好、憎惡、記憶、情感特徵和性格傾向呢?


 


  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會影響身體,這是一般人都認同的經驗。即使只是吃下了某種食物、藥材(段食),接觸到某種氣味、聲音,或身體的運動、按摩(觸食),都會影響身體的狀況、食慾……,進而影響心理。


那麼,移植一個有機能的器官,進入體內與全身的生理系統共同運作,新器官必然挾帶著原先某些生理特質(例如,移植的心臟會傳遞新的神經傳導分泌到腦中),或多或少影響到新宿主的身體,或對食物口味的偏好,甚至性格。



 


  生命體原本就是心法、色法不斷交互作用,不斷生滅所顯出的生命現象,其中沒有常、一、主宰的「我」,受到新移植器官的影響而表現有異於過去的我,是很自然的結果。不過問題是:不同的器官可能造成哪些層面、何種程度的影響?


 


◎阿賴耶識維持記憶及業力相續


  唯識學派雖然承認身體會影響心理,但強調因意識主導而造作業力的重要,更特別重視心理對見聞覺知的影響,乃至異熟果報對生命本身及器世間的影響。佛法認為,直到所有的煩惱盡淨之前,生命處於輪迴不已的狀態。


從尚未解脫煩惱的凡夫觀點來看,輪迴中一期生命的死亡到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不也類似生命經過一場全身器官的大移植,只是這場大移植的動力乃業力使然,材料因來自父精母血;而非一般器官移植手術是由醫療團隊執行,材料因來自捐贈器官者。歷經輪迴的生命,已經無法再執受過去生中已經死亡腐敗的肉體,這足以說明記憶、業力絕非單只儲藏在身體裡。唯識學派甚至認為有間斷的前六識,不可能保持記憶及業力。記憶、業力是以潛在的狀態,含藏在阿賴耶識裡。


 


  阿賴耶識執持一期生命的身、心,一旦離開色身,此生也就結束了。但即使這期生命結束,阿賴耶識依舊生滅而相續地流轉,再生起下一期生命的異熟果。就像瀑流的水,前段、後段相續不斷地奔流。阿賴耶識,貫通「無我論」與「業果輪迴觀」,解答了部派佛教對「輪迴主體」的追求。


另一方面,阿賴耶識含藏一切法的種子,作為一切現象的根源,種子並不會因一期生命結束而消失斷滅,這也交代了記憶及業力相續的理由。


 


◎新業的重要


  佛法認為人與其他物種間的差異,乃至人與人之間形體、智力、性格、品德……的差異,其生理、心理除了受到父母基因的遺傳及生長環境的影響,還受到兩股力量的影響—過去累積的業力之流,以及現在所造作的新業。


 


  生生世世累積而成的業力之流,承接過去生所有的經歷,在肉體和心智性格的構造方面,有時比起父母的遺傳以及教導,具有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每個當下,基於個人自由意志所造作的身口意新業,深切地影響個人未來的升沉,更是佛陀極力重視、倡導的業論,它絕對有別於唯物論、宿命論、尊祐論或無因論。有情眾生因「業」與「煩惱」流轉生死,而非由神所創造及決定(尊祐論),亦非由咒術乃至外界任何力量所決定,更非無因無緣的偶然發生(無因論)。


 


  因此,目前已存在的身心狀況是既成事實,無論它是由於過去種種業力、環境、命運……造成,甚至是因為重大器官的移植手術,而造成異於往常的嗜好、性格,真正重要的是藉由現在的努力,行善去惡,淨化身心,改善生活品質,以創造更光明的人生。


 


  生命本就沒有常、一、主宰的「我」,而只是心法、色法不斷交互作用,不斷生滅所顯出的生命現象。要進入解脫煩惱的境界,一定要勤修戒、定、慧,就能洞察心法與色法,徹悟生命存在的實相,以及世界存在的真相。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深入經藏智慧海

 


經典為佛所宣說,被視為法寶,


在佛堂中持誦或鈔寫經典,更是一種定課修行,


將我們的身語意與佛陀教法相契,


達到持戒、入定與發慧的修行目的。




 


佛教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的三藏,被視為佛、法、僧三寶中的法寶。一座寺院如果有供養佛像、有常住眾,卻無經典,三寶還是不具足,不能視為真正有法駐錫的寺院,這也是為什麼寺院都將《大藏經》視為鎮寺之寶,也經常有一些經典與佛書流通。


 


當我們布置佛堂時,供養經典就是供養佛陀所說的教法,那是世間最為難得聽聞的真理。至於供養哪部經典,則依個人相應,修地藏法門,便誠心供養《地藏經》;修觀音法門,則供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心經》或相關經典。參拜頂禮經典,即如同頂禮經中的諸佛菩薩。


 


學習佛菩薩的大智慧


 


在佛堂中供養經典,除了禮拜外,更要將持誦經典當成定課,閱讀經典時,必須一心專注,因此較不容易產生妄念,對於個人修定很有幫助,一方面有助於熟嫻佛法要義,另一方面藉此開發我們的智慧,擁有如佛菩薩般的智慧與慈悲。


 


不同的經典記載著不同佛菩薩的願心與德行,閱讀或持誦其經典時,即是在明瞭其法義,也就是在向佛菩薩學習。在漢傳佛教裡,最受人歡迎也最普遍的經典包括《心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悲咒〉等,每一部經典都蘊含甚深的法義與佛菩薩的大願,所以不論是閱讀或鈔經,都能長養自我的智慧。


 


如果是在家的課誦,可以誦經的儀式進行。誦經前,以雙手持拿經典末端,拇指、食指扣於封面,其餘三指在下輕捧經典,將經典捧至與眉齊高,向佛問訊後,將經典置放於經架上,禮佛三拜後,開始進行誦念。在翻閱經典時,為了避免頁面翻動,可使用透明紙鎮尺來輔助固定經典,每課誦一遍,可將功德迴向給十方法界眾生、親友或自己,以示祝福。


 


至於持誦經典的功德,幾乎每部經典都會宣說,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提及書寫供養經典具有如下之功德:一、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二、心能信解,得正知正見;三、能除滅諸罪障;四、能現證無量功德。


 


此外,在《金剛經》、《法華經》、《藥師經》,乃至《地藏經》、《維摩詰經》、《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等諸多重要大乘經典中,都明示書寫佛經、受持讀誦、廣為傳播,有極大的功德。


 


除了經典外,有人也會將法語、墨寶等等置於佛堂供養,因為法語或墨寶皆是擷取自經典,或是祖師大德的智慧語錄,皆可視為法寶,我們藉由文字的穿透力,可以領會佛法的精粹,也可當作處世待人的座右銘,一般人也常隨身攜帶,或是置於辦公桌上,作為提醒之用。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如何選擇明師




◎如何選擇明師?



從佛法的立場說,邪與正、暗與明的標準,都在於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帶有強烈貪瞋習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師;又如雖然表現仁慈,和顏悅色、道貌岸然,但倘有憍、狂、慢等氣質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師。找明師,《大智度論》卷九揭示了四個要點,稱為「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師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個人為權威,是以共同的原則、規律為依準。律教的法就是因緣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師所說的道理與開示,違背了因果和因緣的法則,就不是明師。因為因果是要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緣是教我們對一切的現象不起貪瞋等執著心。否則,雖眾人尊其為聖人,也和邪師無別。



  第二、依義不依語︰凡是真正的法則,一定是放諸四海皆準,古往今來皆同的,不會因民族、地區、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別。如果說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語言上的神祕,便都不是正法。正法應注重義理的相通,而不當拘泥於語言上的相異。例如說︰回教徒重視阿拉伯文,猶太教重視西伯來文,都與此準則相背;佛教徒重視梵文、巴利文,只是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義,並不是說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別的神力或神聖。當然,印度教是重視梵語、梵音的,此與佛教有別。



  第三、依智不依識︰智是聖人的智慧,乃從無我的大智、同體的大悲中產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論為己為人,乃至於為一切眾生,或者為求成就無上的佛道,不論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個別的我與全體的我,都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屬於知識及認識的範圍。知識是從自我的學習經驗中產生分別、記憶、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則只有客觀的現象,沒有主觀的中心;只有運作的功能,沒有主體的中心,如果與此相違,就不是明師。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無法可說、無法可執、無法可學、無法可修,也無法可證。正如《壇經》所說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只是照樣地吃飯、穿衣、過生活、自利利他、精進不懈。



  根據以上四點標準,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別,誰是明師?誰不是明師?再依據這四個標準去訪察你所希望親近的明師,大概不會有所差池,日積月累,縰然不得明師,你自己也已經成了明師。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用寬容化解因果



怎樣用寬容化解因果?



一天傍晚,有個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傾盆大雨。


雨勢滂沱,看樣子短時間內不會停,和尚見不遠處有一座莊園,就想去借宿一晚,避避風雨。



莊園很大,守門的僕人見是個和尚敲門,問明來意後,冷冷地說:“我家老爺向來與僧道無緣,你最好另做打算。”和尚懇求道:“雨這麼大,附近又沒有其他人家,還是請你行個方便。”僕人說:“我不能擅自做主,要進去問問老爺的意思。”僕人入內請示,一會兒出來,說老爺不肯答應。


和尚只好請求在屋簷下暫歇一晚,可僕人依舊搖頭拒絕。



和尚無奈,便向僕人問明了莊園老爺的名字,然後冒著大雨,全身濕透奔回了寺廟。



三年後,莊園老爺納了個小妾,寵愛有加。



小妾想到寺廟上香祈福,老爺便陪她一起出門。


到了廟裡,老爺忽然看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心中納悶,就向一個小沙彌打聽這是怎麼回事。


小沙彌說:“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



有天他冒著大雨回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所以為他寫了這塊長生祿位。住持天天誦經,迴向功德給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結、添些善緣,並讓他早日離苦得樂。至於詳情,我也不是很清楚……”



莊園老爺聽了這番話,當下了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


後來,他便成了這座寺廟虔誠的功德主,香火終年不絕。


這是一個改造“惡緣”的故事。試問,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會不會這樣做呢?當別人不幫你、甚至傷害你,你還願不願意關心他,用三年時間為他念經加持呢?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對怨敵不但不能報怨,還要想辦法施恩於他。



正如安德魯. 馬修斯所說:“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人性的尊重





一家生意很好的點心店門口來了一個乞丐。


他衣衫襤褸,渾身散發著一種怪味,當他畏縮著走到蒸點心的大爐子前時,周圍的客人都皺眉掩鼻,露出嫌惡的神色來。伙計急忙呵斥乞丐要他滾開。



乞丐卻拿出幾張髒乎乎的小面額鈔票,說:「今天我不是來乞討的,我聽說這裡的點心好吃,我也想嘗嘗。我已經想了好久了,好不容易才湊到這些錢。」



店老闆目睹這一幕,他走上前十分恭敬地將兩個熱氣騰騰的點心遞給乞丐,並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說:「多謝關照,歡迎再次光臨!」



在這之前,無論多麼尊貴的客人來買點心,店老闆都交給伙計們招呼;可今天他卻親自招呼客人,對他畢恭畢敬,而這個客人卻是一個乞丐!



店老闆解釋說:「那些常來光顧我們店的顧客,當然應受到歡迎,但他們都是有錢人,買幾個點心對他們而言,是一件很容易也很平常的事。今天來的這位客人雖然是位乞丐,卻與眾不同,他為了品嘗我們的點心,不惜花去很長時間討得的一點點錢,實在是難得之至,我不親自為他服務怎麼對得起他的這份厚愛?」「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收他的錢呢?」旁邊的孫子不解地問。



老闆笑笑說:「他今天是作為一個客人來到這裡的,不是來討飯的,我們應當尊重他。如果我不收他的錢,豈不是對他的侮辱?我們一定要記住,要尊重我們的每一個顧客,哪怕他是一個乞丐;因為我們的一切都是顧客給予的。」



這個店老闆就是兩次被《福布斯》評為世界首富的日本大企業家堤義明的爺爺,他對乞丐的鞠躬之舉深深地印在了當時只有十歲的堤義明的腦海裡。



後來堤義明曾多次在集團的員工培訓會上講到這個故事,要求員工像他爺爺那樣,尊重每一個顧客。



可以想像,這裡的「尊重」絕不是社交場合的禮貌,而是來自於人心深處對另一個生命深切的理解、關愛、體諒與敬重,這樣的尊重絕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響;惟其如此,才最純粹最質樸也最值得回報。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一鉢千家飯



布袋和尚有詩:「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這首詩非常有名,至少在禪宗的僧侶之間常被提起,是所謂閒雲野鶴的生活。可是如果生活像閒雲野鶴,心中對紅塵物欲還是放不下;或者物欲放下了,知見障礙、觀念執著卻放不下,都不能用這四句詩來形容

「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描述盛行於印度和南傳佛教國家如泰國、緬甸、錫蘭等地出家人的生活形態。每天早上在幾條街或幾個村落沿門托鉢,但不至於托千家的飯,這是形容沒有固定的寺院,經常在行腳之中。



中國只有少數雲遊僧,布袋和尚是其中之一。


他具有神異能力,被尊為聖僧,神出鬼沒,居無定所。


這種生活方式使人感覺自己只有一個身體、一個鉢。


「青目睹人少」他用非常澄澈、明亮、無染的眼光,也就是智慧的眼光來看人,然而看到的人很少。



 


這句話有雙重意思。


在山林野地要遇到人不容易。


另一重意思是他用智慧冷靜的眼光看人間,像人的人太少了,也就是說有智慧、有高潔品格的人太少了;而修行人之中,對佛法、禪法有實修實證、正知正見的明眼人也太少了。





「問路白雲頭」,一路碰不到人,遇到的人又不知道路怎麼走,只好向白雲問路了。另一層意思是,像我這樣的人要問道於何人?有智慧、開悟的人太少,在修行的路上找不到伴侶或可以指路的人,只好請大自然來告訴我了。


這首詩很美,畫意濃厚,從中可以體會他的心境,一方面覺得很淒涼,卻又很自在。


這首詩雖不是入世的、積極的、人間化的禪詩,但也可以欣賞。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菩薩道上的新兵



菩薩戒



 


傳授菩薩戒 成就大眾菩提心 ⋯⋯


由於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一句「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的開示,鼓勵了許多在家修行的居士 改變原本害怕觸犯戒律的迷思 決定發心求受菩薩戒 成就了自己無上的菩提悲願 而當受菩薩戒之後 自己在身心上自然表現出來的種種止惡, 行善, 利益眾生的言行 也往往會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


 


衷心期盼佛教能夠為人間帶來積極淨化作用 寄望受戒的菩薩能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風氣 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眾生 讓僧俗四眾的三寶弟子 可以共同在眾生中成就菩提心 也成就眾生發起菩提心


 


法鼓山菩薩戒會所用的傳戒範本 著重在發揚菩薩精神 致力於回歸佛陀本懷 是聖嚴法師依據經論原典, 漢藏戒文, 兼顧時代環境變遷所編成 內容簡要豐富 讓人人容易受持


 


至於鼓勵授受菩薩戒的原因 聖嚴法師則在《菩薩戒指要》一書談到 受了菩薩戒 犯了戒會懺悔 可重受 漸漸便會越來越清淨 越來越精進若不受菩薩戒 便無警惕心 常起惡念 常做惡事 越做越多 尚不自知 因此《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梵網經》則說「微塵菩薩眾,由是菩薩戒成正覺」。


 


菩薩戒之精神與內涵 / 文‧聖嚴法師~


 


何謂菩薩~就是發了菩提心,願意修菩薩行,就叫做菩薩。菩薩,是由於實踐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於實踐了菩薩之行而得果;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道的結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行了菩薩道,必定會成佛。


 


菩薩,本來是出世而不離世的,為斷煩惱,所以要出世,為度眾生,所以要住世;菩薩既在世間,自應各以其福德而感得世間的果報。不過,這僅是菩薩應得的世間果報,而不等於非要得這世間果報不可,因為菩薩的階位越高,所能化現的範圍與品類則可越多越廣,越是高廣,也越能低下。


 


如等覺菩薩,可感三界之王,也可化三塗之王;到地獄餓鬼中則為鬼王,到畜生中則為獸王,人中為人王,乃至化為三界之王。故也不能肯定地說那一階位的菩薩,一定要感得那一等級的世間果報。


唯其果報的等級,每一階位,都有一個最高的限度。


不要忘記,調伏見思二惑,(雖有而)不受偏見我見等所迷惑,亦(雖有而)不為貪瞋癡等所轉動,尚不過在十信位中的凡夫階段而已呢!


 


*如何行菩薩行~菩薩行是怎麼樣子行呢,需要從持戒開始。


 


作為一個菩薩,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淨。 要以智慧的心態來消除自己的煩惱、化解自己的困擾,然後用慈悲心來幫助眾生、利益他人。


 


為自己消煩惱、解決困擾的問題是智慧;為他人解決困難、解除危機險難的問題是慈悲,智慧和慈悲叫做福慧雙修,也就是自利利他。


菩薩要以堅決的信心,才能畢竟成佛;要能博學內外各種知識,才能順化廣大的眾生;要以慈憫的心懷,柔軟的言語,去接近眾生,不可反而中傷他人。


 


*何為戒


意指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與虔敬。


廣義而言,凡善惡習慣皆可稱之為戒,如好習慣稱善戒(又做善律儀),壞習慣稱惡戒(又作惡律儀),然一般限指淨戒(具有清淨意義之戒)、善戒,特指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規,有防非止惡之公用。


 


*持戒的目的


在哪一條戒上面持守的話,可由持守這一條戒而得解脫。


若持守不殺生戒,則不犯生死罪、不犯生死惡業。


由於持守這一條戒,這一條戒的生死惡業之果報即可不再受。


 


受戒之後,就有多方善緣,自然助我們持戒,縱然犯戒,也不必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世俗觀念嚇倒。


凡夫菩薩,應以聖人作模範,卻不要將凡夫菩薩當聖人來要求,佛法的因果報應,純屬自作自受,別無神明給懲罰,卻有護法龍天及諸佛菩薩給你加被援助。


*何謂菩薩戒


菩薩所受的戒,稱為菩薩戒。


要做菩薩,必須先受菩薩戒。


菩薩戒的可尊可貴,乃是由於涵蓋而又超勝了一切戒的緣故。


 


如《梵網經》中所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大正藏》二四.一○○四頁中)不行菩薩道,雖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薩道,須受菩薩戒。菩薩戒是一切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也是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的根本所在。


 


從因位上說,稱為菩薩戒,從果位上稱為佛戒。


要學習著如何地發菩提心,如何地修菩薩行。


 


*菩薩戒的內容:法鼓山傳授的菩薩戒,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三聚淨戒,總持了四弘誓願的精神!亦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


 


*三聚淨戒


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


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


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十善法:十善及十善業。


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


又做十善業道、十善道、十善根本業道、十白業道。


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做十不善業道、十惡業道、十不善根本業道、十黑業道。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


(四)妄語。(五)兩舌。即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


(七)綺語,即雜穢語、散語、無義語。(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


(九)瞋恚。(十)邪見,即愚癡。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


 


菩薩戒既要積極地去惡修善,也要積極的戒殺救生,把不修善不救生,同樣列為禁戒的範圍。 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是一受永受,直到成佛時為止,因為《菩薩瓔珞經》說,受了菩薩戒,「有犯不失」。


 


該經又說:「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大阿僧祗)劫生死之苦。」「有戒而犯,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一旦受了菩薩戒,便已進入諸佛國土的菩薩數量之中,因為若發菩薩誓願,並受菩薩戒者,即是初發心的菩薩,雖然常犯戒,仍算是菩薩。若不發菩薩願,不受菩薩戒,雖然無戒可犯,也不是菩薩。


 


*菩薩戒的功德:在「梵網經」輕戒第四十一條中又稱菩薩戒為「千佛大戒」。意思是說:過去莊嚴劫中的千佛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現在賢劫中的千佛,也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同樣是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


 


乃至推及過去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三世三劫的千佛,過去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總之,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無一不是受持菩薩戒而得成佛。由此可知,菩薩戒的功能之大,是大得不可思議的了








102年法鼓山菩薩戒(動用多少人力物力舉辦,從開始報到,至新戒菩薩圓滿下山(食衣住行處處都可以感受,法鼓山對新戒菩薩的用心)參與此盛會的人,每分每秒都受到用心的照護。


受戒學員來至全台:有的遠從新加坡澳門香港來受戒。


人群中有那白髮蒼蒼體態龍鍾的老菩薩,還有行動不便,坐輪椅也要受戒的信眾,還有就讀兩位國小級,可愛的小菩薩也來受戒(家長們應該清楚受戒的用處與好處)。


很多已皈依的佛教徒,受限於舊式菩薩戒規的嚴苛,與無法落實於真實生活中)而不敢受菩薩戒,實在太可惜了!


 


聖嚴師父特引經據典的修正了很生活化且適合現代人的菩薩戒規(法鼓山菩薩戒會所用的傳戒範本 著重在發揚菩薩精神 致力於回歸佛陀本懷 是聖嚴法師依據經論原典, 漢藏戒文, 兼顧時代環境變遷所編成 內容簡要豐富 讓人人容易受持 )我認同師父,我發願要當個終身義工。師父是菩薩摩訶薩,他要所有人都學佛成佛(要做菩薩,必須先受菩薩戒)。


 



聖嚴師父鼓勵大家「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的開示,鼓勵了許多在家修行的居士 改變原本害怕觸犯戒律的迷思 決定發心求受菩薩戒 成就了自己無上的菩提悲願 而當受菩薩戒之後 自己在身心上自然表現出來的種種止惡, 行善, 利益眾生的言行 也往往會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



102年菩薩戒第一梯次548人受戒圓滿。第二梯次531人受戒圓滿 。感謝聖嚴師父感謝法鼓山,讓我們成為菩提道上的新兵。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真正的愛情應該是什麼樣子


愛能夠持久、穩定,那非常好,就好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有了潤滑劑,不僅調劑了生活,也覺得生命很有意義。彼此之間就是我為了你、你為了我,無論發生什麼事,至少這世界上還有彼此,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兩個人在一起很有安全感




所以,愛情對人來說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愛到了天昏地暗的地步,除了愛情什麼都不管了,這樣是愚癡,不叫愛情,我認為那是發瘋、發狂。有些人重現實,只顧當下的感受,放任這些感受超越彼此之間的藩籬,不管年齡、貧富,也不管美醜或性格是否相投相契,只知道彼此相愛。這樣的感情是禁不起時間考驗的,當時間一長,就會發現彼此的差距,此時就發生問題了




 




所以,談戀愛最好年齡還是能夠相近、身心狀況相似,彼此的智能也不要差距太大。這裡所謂的「智能」並不一定是指知識或學問,而是彼此在人格、性格方面能相處。現代人的愛情很難持久,很難平衡穩定,然而,真正的愛情應該是持久的、平穩的,彼此的互動應該是沒有阻礙的。雖然想要做到這樣真的比較不容易,但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也許真的要經過一番的寒澈骨傷透心,才能大澈大悟,理解愛情不是一味的付出,忍耐,就能享有。心智上的平等,此時認知應該最優先,以前不在乎對方的經濟條件,也變得謹慎了,畢竟我不再年輕,長相到這年紀,還有60的就阿彌陀佛,但習氣上是越老越厚重,難溝通,朋友力勸我打開心門別再封閉(有男人~我不交男朋友,沒男人~我也閃避男人的追求)自覺也無不好,雖是下下策~封閉至少是安全的。花前月下的浪漫,你儂我儂的陶醉,這些~我認為是短暫的歡樂,我追求心靈上的成長,愛情的領域,我喜歡對方,是全方位可引導我,精神層面再成長的對象




愛像什麼



作詞:小艾 作曲:小艾

愛像什麼 愛像星期天的早晨
愛像什麼 愛像擁抱著風
愛像什麼 愛像紫色的夢幻
愛像什麼 愛像說話的眼睛

讓波濤不斷激盪我憂傷的心靈
將我清洗的更灑脫不會再煩憂
讓飄泊的船遠離過去的回憶
裝滿了愛情 向大海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