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深度好文分享~網路文章
我是一個媽媽,
今年57歲,退休2年,

我的兒子今年31歲,
在我退休那年兒子剛好結婚,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寵兒子,
他結婚了,
我自然也承擔起照顧他和兒媳婦的責任,
這在我看來是理所應當的。
(文章來源)--網路
別自以為是 的對兒女好,
一不小心就是你害了他們
本來我是想著兒子結婚後要和我們兩老生活在一起,
因為老伴的勸阻,
說小兩口要有自己的空間,我才放棄了。
但為了方便照顧兒子兒媳,
我和老伴專門搬到他們住的社區,
每天早上我會去兒子家幫忙做早飯、打掃,
晚上做完晚飯、等他們準備睡覺才回到自己家。
一天,我像往常一樣,
拎著從市場買來的新鮮蔬菜,
滿懷喜悅地朝兒子家走去。
可是卻沒能打開家門,
不是我鑰匙拿錯了,而是兒媳換了門鎖。
她說:‌‌「最近社區偷盜案特別多,所以……‌‌」
那天,我像往常一樣,
給他們一家三口做了早餐,
打掃了房間,將髒衣服都洗了,
然而,他們沒有給我新鎖的鑰匙。也許他們忘了吧。
晚上,兒子來我家,
將一把鑰匙交到我手上,
我本來提著的心就此放下,
但他說了一句:‌‌「別讓我老婆知道。‌‌」
我知道事情不簡單。
你自顧自的付出,
換來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第二天,也沒多想,照常去兒子家,
可剛走到他們家門口,就聽到了裡面的爭執。
只聽見兒媳不斷在說:‌‌「你一定把新鑰匙給你媽了。‌‌」
「內衣扔在髒衣籃,第二天早上一定被你媽給洗了。
看著陽台的短褲和胸罩,我沒有被幫忙的快樂,
只有隱私被窺視的尷尬。‌‌」
‌‌「你看看你被你媽慣的,每天回家就躺沙發上,
什麼都不幹,東西不收、垃圾不倒,
就差沒把飯餵你嘴裡了,你就像個沒斷奶的小孩。‌‌」
「她就不能像別人一樣,去公園運運動,
別像個攝像頭似的盯著咱們。‌‌」
「二十四孝」的母親,
你確定你是真的為你的孩子好?
沒想到,我這個堪稱‌‌「二十四孝‌‌」婆婆的付出,
換來的卻是這般聲討,最讓我心塞的是,
兒子從頭到尾就一句話:‌‌「她是我媽,你讓我怎麼辦?‌‌」
不管在職場還是家庭,我自認裡裡外外一把手,
可到頭來,在兒媳的眼裡,我是一個如此不懂事的人。
一場離開讓我懂得……
回到家,我流著淚向老伴兒訴說自己的委屈:‌‌
「他是我唯一的兒子,
我最大的想法就是把他們照顧好,
就差把心掏給他們了,居然落的這個地步。‌‌」
老伴兒一邊輕輕拍著我的背,一邊說:‌‌
「有機會,我跟他們說道說道。‌‌」
接下來都是老伴兒在說,‌‌
「看看你的那些同事,近的游遍中國,遠的都環球了。
你從前多新潮的一個人,可是為了他們,
就這麼被別的老頭老太太給落下了。
想想,我都替你憋屈得慌……‌‌」
老伴兒的一席話,句句都說在我心窩上,
難道我就不想出去走走?
說走就走,我連招呼都不打,
拉著老伴兒就上草原去了。
在牧民家裡,親眼目睹了羊媽媽產子的全過程,
看著羊媽媽哺乳小羊的樣子,
曾幾何時,我和兒子不也是如此親昵嗎。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年四季都在遷徙,
要是羊媽媽也像你那樣,凡事捨不得放手,
這小羊怎麼活下來?
再說,誰願意嫁給一個精神上還沒斷奶的羊?‌‌」
老伴兒一邊看著羊群,一邊感慨。
很顯然,這次出遊,我是負氣出走,他是有備而來。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說著,老伴兒拿出手機,讓我看了一篇文章。
它幾乎一針見血地說:
不願意與成年子女分離的父母,
與其說他們是愛孩子,
不如說他們想控制孩子,
這種控制給他們帶來成就感和強大感,
讓他們對自己滿意……
‌‌「我,是這樣的媽媽嗎?‌‌」我怒視老伴兒。‌‌
「屬於可以挽救的那一類。‌‌」老伴兒微笑地看著我。
7天的草原行,我和老伴兒拍照留念,
他教我如何曬照片,
如何美圖秀秀——同樣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兩口子,
我和他的差距已經如此之大。
回來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手機店,
買了蘋果6,賣掉了那來電如雷鳴的老人機。
擁抱過後的告別……
從手機店出來後,
我給兒子打了一個電話,
告訴他晚上我想去他家一趟。
兒子很吃驚:‌‌
「媽,您不是有鑰匙嗎,直接上來就得了啊!」
我笑笑,沒說什麼。
吃過晚飯,我和老伴步行去兒子家。
到了他家門口,敲了敲門,是兒媳開的門。
我向他們彙報了這7日的行蹤,
然後,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小兩口說:‌‌
「我準備重過晚年生活。
這是我幸福晚年的第一個裝備,
你們難道就不打算贊助我一下嗎。‌‌」
我晃動著手裡的蘋果6,微笑地看著他們。
兒媳率先反應過來:‌‌
「媽,您有沒有行動支付,我現在就給您轉3000。‌‌」
於是,在他們的幫助下,
我瞬間成為了擁有蘋果6和行動支付的人。
(圖片截自網路)
真正的母愛,
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那是如此快樂的一個夜晚,
臨走時,我從口袋裡掏出了那把對於我來說,
象徵著主權、話語權、家長權的鑰匙,
悄悄地交到了兒子的手裡,對他說:‌‌
媽媽以後可能不會常來,就算來,也會事先打電話的。‌‌
兒子為難地看著我:‌‌「媽,你這是幹啥?‌‌」
「媽媽不是在生氣,只是在學著退出。‌‌」
兒子擁抱了一下我,
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濕了——
我和他真正的告別是從這個擁抱開始的,
儘管那麼不捨,但我知道,我已經告別得晚了,但還來得及。
‌‌「媽,您在哪兒?‌‌」我在麗江時,
收到兒子發來的訊息。我迅速地跟老伴兒拍了張合影,
發了過去,並配圖片說明:
世界那麼大,我和你爸想去看看。
沒多久,兒媳在朋友圈轉發了我和老伴出遊的組圖,
標題是:我晚年時的楷模,我至親的公公婆婆。
經常有人問:
要孩子是為了什麼?
傳宗接代還是養兒防老?
終於聽到一個令人感動的答案:
為了付出與欣賞。
所有的父母都不要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唯一,
為了孩子,沒有自己的社會交往,
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不在乎自己是否快樂,是否幸福。
這種教育帶給孩子的是什麼,
除了壓力和相互之間的折磨,沒有其他。
給孩子最好的示範是,
你們夫妻恩愛,你們幸福,
你們有自己的事業,你們有自己的社會角色,
在孩子眼睛裡你們是一個積極樂觀健康的人。
近來網上流傳這樣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
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
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
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
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
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
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爭臉,更不用幫我養老。
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
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
讓我有機會與他同行一段…
這是多美的一段話呀,於是告誡自己:
換個方式去愛孩子!
只要他(她)健康,快樂,足矣。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拿捏得宜,代表能耐】

(本文摘自《觀念漫談》一書:http://goo.gl/W9j7Se
     
 
  「過與不及都不好」、「魚與熊掌不能得兼」、「有一好必有一壞」、「物極必反」、「兩難」……,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語句,都在描述決策判斷的困難。
 
  因此,「中庸之道,允執厥中」這個觀念,就是強調事物的兩個極端是有問題的;如何融合兩極,拿捏最適比例與組合,非常重要,也才能得出真正好的解決方案。
 
  從小時候我們開始學習事物,便習慣用好壞、是非、對錯等「簡單二分法」,來學習、認知與判斷事物。隨著年齡漸長,大家逐漸了解到,事物是十分複雜多變的,絕非簡單二分法就能判斷。因此,必須對事物完整的理解與細膩的辨別,才能透徹掌握細節與關鍵,並一次次累積經驗,才能逐步提升判斷精準度。
 
  然而,透徹了解一項事物原本就不容易,必須投入時間與精力,並且累積經驗。更何況隨著時空的改變,事物的本質與內涵也在演化改變,因此,每次的決策判斷的難度都很高,需要格外的小心謹慎,仍不容易判斷精準、拿捏得宜。
 
  所以,拿捏精準的能力,就代表一個人的能耐。
 
  反觀,我們會發現有些人仍停留在簡單二分法的判斷習慣,未隨著經驗火候而提升決策的細膩度;然而,他卻非常果決神勇的做決斷,渾然未覺粗糙決策已埋下諸多的後遺症。直到後來驚覺面對滿布的後遺症,陷入百病纏身、難以理清的地步卻無能為力。
 
  所以,主管在判斷人才時,不要被他表象的果斷行為所矇騙;而應觀察他決策時思維邏輯與拿捏輕重的細緻度,才能真正分辨出人才。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橫柴入灶?】

(本文摘自《打造將才基因》一書:https://goo.gl/RE12Tq
   

    「橫柴入灶」是一句閩南語諺語。早年尚未發明瓦斯爐前,人們烹調需在灶中生火,燃料則為木柴,因為灶門小、內爐大,放柴入灶必須直入,橫放肯定進不了灶。因此,用來形容「明知行不通卻蠻幹」,或是引申為「強辭奪理」的情境,十分精妙。
 
  「灶」跟「柴」都是具體可見的事物,再怎麼不知變通的人,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將橫柴硬擠入灶。然而,在工作領域上,面臨的問題(灶)有時較為複雜,不易一次就用對方法(柴)。如果持續用錯的方法,卻未能意識到要「及時改變」,不就是不知不覺中陷入「橫柴入灶」的狀況而不自知嗎?
 
  比方有一類人,做事方法數十年如一日,成效不彰卻無動於衷。他們做事的過程,甚少思考怎麼做效果最好,只要「有在做」就好了。這類人在不知不覺中,誤把手段(有在做)當成目的,倘使不改變心態,至多只能成為組織內的萬年科員,甚至很快會被組織所淘汰。
 
  第二種類型的人,做事很認真、負責,也有做好事情的企圖心。然而,面對難題時,一個方法試了很多次毫無成效,還是很有「耐心」的再來一遍。對於成效不彰雖不免心急,卻因不知「該變通」,或「如何變通」,只能乾著急,或是期待有一天奇蹟會出現。雖然有心把事做好,事情的推展卻甚為緩慢,殊為可惜。
 
  檢視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否感覺,有時確實會不自覺落入第二類「橫柴入灶」的窘境?事實上,此一現象的根源,就在於缺乏「時間也是一種成本」的意識,因而無法「及時」、「自動的」提醒自己,該另尋他法了。
 
  要改變上述狀況,不妨嘗試養成「方法最多試三次」的習慣與機制。首先,一個方法連試三次仍無成效時,表示解法可能想得不夠周全,要強迫自己退回原點重新思考、另闢蹊徑。同樣的,若情況仍毫無起色時,此時,可能代表自己的能力、火候還不夠,不足以想出夠好的點子,因此,即要當機立斷,轉向主管求援(call help)。否則,一再的延宕問題處理時效,反而會「斷柴損灶」,賠上自己的時間與公司的資源。
 
  此外,在工作內容中,有一些事情執行了一段時間,執行過程也沒有大問題,但對於這類的工作,事實上,也可建立「半年後重新檢視」的機制。因為,在穩定運作一段時日後,個人能力火候會更為精進,判斷力也有所提升;回頭檢視昔日做法,經常能看出許多可茲改善的空間。更何況,外在環境的變動相當迅速,養成定期檢視的習慣,也是避免方法過時的自我提醒機制。
 
  不論是「方法最多試三次」,或是「半年後重新檢視」,都是一種「自我提醒」的習慣與機制,「自動的」提醒自己經常注意方法的有效性。倘使能確實演練這兩個機制,長期以往,縱使外界環境難以捉摸,個人卻因培養了高度的敏銳度,比別人更「快」用對方法,績效提升的速度自然就更快了。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偶像

好霸氣的一段話


一個霸氣女人說:

我能玩得起,也能收得住, 我可以專一到讓你驚訝, 也可以花心到讓你害怕, 我喝過最烈的酒 ,也放棄過最愛的人 ,我可以像個瘋子一樣的玩,也可以像個爺們一樣工作 

更可以在家裡做賢妻良母,一切的一切取決於你是誰,也取決於你如何待我, 0度結冰,100度沸騰。



你給我的溫度,決定我對你的態度,所以請不要站在你的角度看我,我怕你看不懂。———致所有霸氣滴的女人們!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何謂「吉祥」?

何謂「吉祥」?


《佛說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
時已深夜,於後夜時分,有一光明天神,遍照祗樹園林,來詣佛所。
至已,頂禮世尊,立於一隅。
天神立一隅已,以偈白世尊言:「諸天與世人,思維吉祥事,渴望諸吉祥,何謂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積善業,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廣學長技藝,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善奉養父母,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淨行行佈施,幫助眾親眷,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謹慎不飲酒,於法不放逸,是為最吉祥!
    恭敬而謙讓,知足且感恩,逢時聞正法,是為最吉祥!
    忍耐而柔順,參訪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
      克己淨生活,修持八正道,聖締證涅槃,是為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篇幅最短的經文,以最誠摯的心意,祝福您全家。  2017 丁酉年


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年過了!



 

年,就這樣,隆重而來,悄然而去。

一年又一年,豐滿了記憶,蒼老了容顏,迎來了春光,送走了冬寒。

一年又一年,期盼中載滿祝福,願望中滿是平安
一年又一年,我們從孩童走進青年,從青年又將走進中年,理想從豐滿走向骨感。
一年又一年,不必感慨也不必抱怨,最好的皆是順其自然
一年又一年,感恩生活也珍惜遇見,執著努力亦隨遇而安
2017來了,願我們在新的一年中,健康、快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