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老人的需要

照顧老人精神重於物質


 


人在上了年紀以後,的確需要關懷、需要照顧,


此在東西方社會,雖然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精神的寄託重於物質生活,則是相同的。


 


有人批評今日的西方社會,


是「年輕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場」。


例如美國,年輕人必須離鄉背井,獨立謀生,


然後在外地結婚生子、成家立業。


年老的父母通常被留在老家養老,


老夫老妻相依為命,如果老伴先走了,


只有形單影隻孤零零地伴著老狗老貓和電視機過日子了。


兒女難得在國定假日時回老家探望父母,


一年一、兩次。老人生病時,由保險制度來照顧,


也可向政府申請一名護士,照料老人病患的生活起居。


 


像美國這種制度下受照顧的老年人,


並沒有享受晚景的快樂。


除非老人被發現害病,否則至死為止,


甚至死了以後,兒女都可能不知道;


幾個月以後回去探親,才發現老人的遺體早已生蛆腐爛了。


這樣的悽慘人間,在我們今日的臺灣也曾經發生過。


 


目前臺灣朝野,


 


為了老人福利發給老人年金,用心至善。


 


不過僅僅發錢給老人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尚需精神生活的充實。


 


有一些老年人懂得量入為出的計畫經濟,


拿到了錢,可以生活得更好一點;


也有一些老年人不善於計畫,


今天給他一筆錢,明天就可能被花掉,


甚至不知道用到那裡去了,明天再給他一筆錢,


還是變成不知去向,生活依舊沒有改善。


 


例如,我有三個親人在大陸,一位嫂嫂,兩個哥哥。


其中有一個哥哥很會計畫經濟,


我一年匯給他幾百元美金,他的零用就已夠了。


另外一位哥哥不會理財,每次接到我的匯款,


他就買東買西,送給兒孫,很快地他又寫信要我寄錢,


我不能滿足他的需索,他就埋怨我說:


「有個有名的弟弟在海外,就是不肯照顧我。」


因此,這位受我關懷較多的哥哥,卻是罵我最多。


 


照顧老年人的辦法,除了舒適的生活環境、


適當的物質條件及醫療設施之外,


尤其要培養他們豐富的精神生活。


休閒、文藝、進修等,都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宗教信仰。


有了虔誠的宗教信仰,便不會覺得社會遺棄了他,


或是別人欺負了他。在宗教的信仰之中,


他們會有許多益智冶心的工作要做,


對於生命的歸宿,也會獲得安定和安慰的未來感。


 


人到了晚年的時候,不免會覺得落寞無奈,


前途沒有希望;一生奮鬥的努力貢獻,


通通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自己只是做了一場春夢,真的太不值得了。


有這種心念生起的時候,他們會活得很不快樂。


 


因此,要讓老年人的精神有所寄託。


若只幫他們安排一些娛樂以及長青大學等的學習環境,


畢竟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只能暫時的給他們安慰、寄託,


不能使他們朝向永遠的未來努力,所以不夠究竟。


如果老年人能有宗教的信心,


對生命的未來便會充滿希望,


活得很有尊嚴,死也很有意義。


唯有如此,才是老年人最大的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