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飲酒常識

【白酒和啤酒千萬別再混著喝了!離死不遠了!】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曆,平時單喝白酒沒有問題、啤酒也沒有問題,但是只要兩種酒一混喝就容易醉了。經常聚會喝酒的人就知道白酒和啤酒不能混著喝,白酒和啤酒混著喝有什麽後果?容易醉,引起頭昏、惡心、嘔吐等,最重要一點就是容易得肝癌,爲了自身健康著想,最好不要亂混酒喝。
更容易醉:主要是因爲白酒和啤酒是不同性質的酒。白酒是蒸餾酒,啤酒是發酵酒,因此兩種酒的成分不一樣。白酒除少量的雜醇油外,主要是乙醇,而啤酒中含有很多成分如二氧化碳、肽及氨基酸、無機鹽、維生素、抗氧化物質如多酚類物質,有一些物質可以促進乙醇的吸收。所以白酒和啤酒混合飲用,更容易喝醉,而且最後的難受程度明顯大于單喝一種酒的醉感,使醉感提前到來,引起頭昏、惡心、嘔吐等,甚至會引起其他中毒症狀。
更容易吐:喝酒一旦喝到吐,說明胃已經受不了了,長此以往,容易造成胃炎,而白酒啤酒摻著喝,人更容易吐,試想一下,胃先接受了白酒的浸泡,接著,又來幾瓶啤酒,胃很可能會難以承受。
更容易得肝癌:最後一條,是經過實驗證明出來的,而肝癌的危害,相信不用我多說,目前,可以說難以治愈,因此,喝酒的朋友,要千萬的注意。因爲啤酒雖然是低酒精飲料,但是其中含有二氧化碳和大量水分,與白酒混喝,會加速酒精在全身的滲透作用,對肝髒、腸胃和腎髒等器官産生強烈的刺激和危害,影響消化酶的産生,使胃酸分泌減少,可導致胃痙攣、急性腸炎和引起出血、十二指腸炎等症狀,對心血管的危害也相當嚴重。
來源:163.com
健康文章僅供分享參考:
(1)有病痛請到醫院諮詢,配合醫師療程
(2)每個人體質並不相同,有益的食物也需要適當適量取用喔
(3)本人目的為提醒朋友註重健康,分享健康資訊,非醫療單位經驗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詳細諮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https://www.facebook.com/pegan.tey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探病



好命的人生病,苦命的人也生病,健康的人忙探病。異鄉遊子歸國病了,得知後前往探視,對方竟哭了。

不是我言語動聽,是知己知彼,說中對方的傷心處。

關懷不是只做表面而已,今日玉琴來電,邊說邊哭。

回覆她(我已在路上請放寬心)電聯法師下山關懷友人。

法師答應台大見,病房內見到她(我問為何不告知我?)

竟回我(為何要告訴我)她知道我很忙,不敢說也不想說。

沒見到醫師,無法知她病情,醫療器材商卻說的甚詳細。

術後她必須穿鐵衣固定,鐵衣還須量身訂作(要價萬元)。

事後送法師離院,讓法師自己搭國光號回山上(感有愧)。

離院後夜雨天色漆黑,車行反方向走,失去方向繞遠路。

由萬華至板橋走環河路,好似鬼擋牆(竟鑽入浮洲大觀里)

此地小弄小巷,若不是生活於此,哪裡鑽得出來(設導航)

今日雨勢不小,車行濺起水花半輪胎高,放慢速度保平安。

沿路想著鐵衣的事,她失業生活困頓(我應該幫她勸募解難)。

不然.....她根本拿不出,電話沒電無法發話,明日再去化緣。






5月16日星期五,我募得鐵衣了!



陳山南捐3000元,鍾曉萍捐7000元。


感恩這兩位善心人慷慨解囊_()_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教友黃金法則

《如何與人交往十大黃金法則》引用




一. 與人交往時,保持開放的心態。
討論但不要爭論,不同意但不招人討厭,是偉大心靈的標志。
  
二. 與人交往時,無需擔心關于你的流言。
請記住,散播流言的人並非世界上最准確的報道員。
以不變應萬變。緊張不安加上壞心眼一般是背後議人是非的原因。
  
三. 與人交往時,給自己的嘴巴安上一把鎖,不要試圖講出全部的想法。
培養低調和富有感染力的言談。說話的方式比內容更爲重要。
 
四. 與人交往時,少作承諾,並保證它們的信譽。
一旦作出承諾,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履行。
  
五. 與人交往時,別太著急屬于自己的信譽。
將你自己做到最好,並要有耐心。
忘記你自己,讓別人來“記住”你。這樣的成功更令人愉悅。
  
六. 與人交往時,永遠不要錯過贊賞和鼓勵別人的機會。
不論是誰做得漂亮的工作,都給予稱贊。
如果需要提出意見,請以一種幫助的態度,而不是鄙夷的態度。
  
七. 與人交往時,做一個快樂的人。
不要將自己不足一提的傷痛和失望傳染給了周圍的人。
請記住,每個人都承擔著某些壓力。
  
八. 與人交往時,讓你的美德自己來說話。
拒絕談論別人的短處,不要傳播謠言。
這些將浪費你寶貴的時間,並會極大地破壞你的人際關系。
  
九. 與人交往時,關心別人的需要、工作、家庭和家人。
與快樂的人一起快樂;與悲傷的人一起悲傷。
讓每一個與你交往的人,不論多麽卑微,都能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
  
十. 與人交往時,謹慎地對待別人的情感。
以犧牲別人爲代價的揶揄和幽默都不值得,
哪怕是很小的一點都有可能傷害到其他人。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心的經典



《心經》說的道理全是人的問題,是為「」而講的。


佛法是對人說的,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體,才有機會聽到佛法,懂得佛法,並且充分地修行佛法。譬如《心經》中所說的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條件;人以外的其他眾生不具備五蘊、十二因緣及十八界那麼多的條件。

有些人認為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後大概就沒事了。
我說,死了不得了!

因為死了以後,業報未了,死了以後,佛法未學,是多麼地可憐!

《心經》所講的三世十二因緣,就是以十二個階段,
說明人類生命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再從現在世銜接到未來世的連續現象。
人類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環不已,此乃所謂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環。
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觀,應該是珍惜生命、積極生活的菩薩行。

《心經》

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

而又能超越于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學習著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有一個年輕人去買碗,來到店裏他順手拿起一只碗,
然後依次與其它碗輕輕碰擊,碗與碗之間相碰時立即發出沈悶、
渾濁的聲響,他失望地搖搖頭。然後去試下一只碗。。。
他幾乎挑遍了店裏所有的碗,竟然沒有一只滿意的,
就連老板捧出的自認爲是店裏碗中精品也被他搖著頭失望地放回去了。
  
老板很是納悶,問他老是拿手中的這只碗去碰別的碗是什麽意思?
  
他得意地告訴老板,這是一位長者告訴他的挑碗的訣竅,
當一只碗與另一只碗輕輕碰撞時,發出清脆、悅耳聲響的,一定是只好碗。
  
老板恍然大悟,拿起一只碗遞給他,笑著說:
“小夥子,你拿這只碗去試試,保管你能挑中自己心儀的碗”。
  
他半信半疑地依言行事。
奇怪!他手裏拿著的每一只碗都在輕輕地碰撞下發出清脆的聲響,
他不明白這是怎麽回事,驚問其詳。
  
老板笑著說,道理很簡單,你剛才拿來試碗的那只碗本身就是一只次品,
你用它試碗那聲音必然渾濁,你想得到一只好碗,
首先要保證自己拿的那只也是只好碗。。。
  
就像一只碗與另一只碗的碰撞一樣,
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碰撞需要付出真誠才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
自己帶著猜忌、懷疑甚至戒備之心與人相處,
就難免得到別人的猜忌與懷疑。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成爲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前提條件是你應該與人爲善。
  
你付出了真誠就會得到相應的信任,你獻出愛心就會得到尊重。
  
反之,你對別人虛僞、猜忌甚至嫉恨,
別人給你的也只能是一堵厚厚的牆和一顆冷漠的心。
  
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只碗,碗裏盛著善良、信任、寬容、真誠,
也盛著虛僞、狹隘、猜忌、自私。。。
請剔除碗裏的雜質,然後微笑著迎接另一只碗的碰撞,
並發出你們清脆、爽朗的笑聲吧!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撞出最好的別人!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這四件事


@做人必須想明白的四件事


1、什麽是成功:
中年時,身體健康,略有積蓄,已婚,配偶體貼,孩子聽話,一份喜歡的工作。不必成名、不必發財、不必看人眼色行事,做自己,這就是成功。


2、什麽是快樂:
在生死臨界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麽大房子,換什麽豪車,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自行車也快樂!


3、你的價值在哪:
假如你病倒了,你的公司會第一時間找人替代你,一切如常運作,你沒想像中那麽重要;而你的父母、家人、愛人、孩子的天會塌下來,你對於他們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再別秉持什麽了自己有病不去看;適度工作,多陪家人,愛惜自己,過正常的日子。


4、什麽是幸福:
家裏沒病人,
牢裏沒親人,
外頭沒仇人,
圈裏沒小人,
身邊沒壞人,
辦事有熟人,
談笑有哲人,
聚會有高人,
喝茶有賢人,
閑聊有達人,
LINE有一大幫轉發的人。
生命中有愛你的人,
有健康的身體,
有喜歡做的事情,
有乖巧陽光的孩子,

有幾個一段日子不見就想念的朋友,這就是幸福!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三世諸佛的老師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四,大家知道嗎,今天是文殊菩薩的生日喔!


大家對文殊菩薩的印象是智慧的象徵,所謂的「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他是三世諸佛的老師。

文殊菩薩的相貌,在漢地以及藏地不太一樣,漢地的文殊菩薩手上拿著如意,

如果大家想看的話,可以到農禪寺,開山農舍二樓有供奉。

而藏地的文殊菩薩像大家應該不陌生,是「一手執劍,一手拿書」。

相同的是,兩者都是坐在獅子上的(獅子吼)。


劍,象徵斬斷煩惱;

書,則是《心經》,象徵般若智慧,

也就是以般若智慧為根本的劍,來斬斷煩惱無明。


如果想要認識這位大菩薩,可以閱讀《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居士「生病」之後,沒有一位佛弟子敢去探病,

因為維摩詰居士曾經呵斥許多佛陀身邊的大弟子。

結果誰去「探病」了呢?

是文殊菩薩,於是一大群人跟著文殊菩薩,

說是去探病關懷,其實是想聽聽他們兩人精彩的對話。

整部經典宛如小說故事一般,對答非常精彩,

當然,我們也從這部經典認識到了文殊菩薩不可思議的智慧。阿彌陀佛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