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貧苦慈悲福田

貧苦慈悲福田 ~聖嚴法師

貧苦可概分為物質的貧苦與精神的貧苦。

物質的貧苦是缺衣斷糧,無處安身,或遭疾病而乏醫藥。
精神的貧苦如孤單、寂寞、緊張、焦慮、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仰、缺乏成就感等等。
對這些貧苦的眾生,我們要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
盡可能地給予救濟和周全,尤其是我佛教徒,
更應秉持大乘佛法慈悲濟世的風懷,
以財布施、以無畏布施、以法布施,
而讓佛法的慈悲清涼,永遠潤澤著每位眾生的心靈。
當今臺灣山地同胞大都信仰天主教及基督教,究其原因,
在臺灣光復之初,有些神父、修女、牧師,
都能捨棄自身的安樂而入山地以衣物及精神救濟貧困,
教化童蒙,於是許多山胞,在感激讚歎之餘,便紛紛受洗入教了。
中國佛教一向以大乘佛法自許──玄妙高深,圓融無礙,
可是,近數十年中為何對慈悲濟苦的社會公益事業,卻又做得不多?
究其原因︰雖說數十年來我國佛教徒也是貧困的,
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正面教育,誤解了修行的意義,
以為要在自己修成之後才能救助眾生,
不免落於消極的自利心重,對一切眾生的事,
便覺得無力過問,所以我要強調︰所謂修行的要途,
不外乎放下我們對自己身心的執著,將小我融入圓滿清淨的法界中。

修行道中,隨時隨處,均宜廣結善緣,救濟眾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