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移民現在是第幾代?
希望台灣不要再有地域的觀念了,不要再有新舊移民的分別了。
不管老中青, 無論你從哪裡移民而來,大家通通都是台灣人,
大家通通都是炎黃子孫,也通通都是中華民族。
在台灣的人,可以說大多是來自大陸的移民,所以在社會上有一句話:
「這是第幾代移民?」假如從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到台灣算起,
至今已四百年左右,如果三十年算一代,應該也有第十五、六代了。
就是光復後移民到台灣的人,現在也有三、四代,甚至第五代了。
從第一代、第二代、第五代、第十五、十六代的移民,無論他是第幾代,
在台灣有什麼不同嗎?假如第十五代以前的老移民,他們的子孫,
現在還在台灣偏遠的海邊小漁村以撿木柴、種蔬菜、捕魚維持生計;
或是第三代、第五代的新移民,已經在都市建設高樓,
享受現代的文明生活,他們都各有所取、各自發展。
第幾代移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祖先都是來自大陸,只是早來和晚到。
我們都是台灣的移民。
我們的政府不是積極要吸引海外人士、企業來台灣投資嗎?
從過去到現在,多少台灣人出走到其他國家去做投資移民,
也有多少人到台灣來做投資創業,政府不都表示萬分歡迎嗎?
為什麼?他們對台灣的經濟成長有所幫助,他們會帶動社會的進步。
何況我們自己同胞,你還要分第幾代嗎?還要分本土派、不是本土派嗎?
假如,我們只是想到自己是老移民,不為台灣謀發展,台灣的未來又在哪裡呢?
假如沒有移民者在台灣的努力,沒有移民者帶來經濟的發展,
台灣現在還是一座荒島,我們的成就又在哪裡呢?
舉例說,從過去鄭成功制定法律、興設學校、屯田墾荒;
到沈葆楨修築台南億載金城、八通關古道、恆春城、調整行政區域規劃、
廢除一切對台限制禁令等;劉銘傳清理賦稅、發展交通、鐵路、電燈,
設立新學堂,以及丘逢甲為了台灣人尊嚴,多少次抗日行動等等,
他們都為台灣現代化奠定了基礎,這些算是比較早期移民的建設。
之後,像大家熟知的台灣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
鹿港辜家和高雄陳家等五大家族,對台灣的政經建設,都有巨大的影響。
好比高雄的陳啟川家族,祖先渡海來台,原以農漁為生,
到了日據時期,父親陳中和得到日本人給予的機會,
經營鹽業,發展台灣最早的糖業。
後來陳啟川、陳啟清、陳田錨等從政,
其家族企業可謂稱霸南台灣,這算中期的移民。
還有,曾祖父來自福建泉州的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
他出身於茶農之家,早年在嘉義以賣米糧開始,
後來遇到台灣光復後的新移民企業家趙廷箴在經濟上給予協助,
他發展的台塑事業,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蹟的象徵。
又好比,嚴家淦公布幣制改革方案、任顯群發行「愛國獎券」,
陳誠實施的「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
並且把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農林、
台灣工礦等四大公司放給人民認領等等,還有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
使得台灣從農業社會走上工業社會,
從貧困中脫穎而出,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這許多新舊移民的合作,我們都要給予讚美。
因此,無論是新移民,無論是老移民,我們都不強調,
我們重視的是,他們都是同胞,都是對台灣有貢獻。
不幸的是,我們看到因為政治鬥爭給予人民的迫害,真是罄竹難書。
像與日本抗爭發生的牡丹社事件、北埔事件、雲林大屠殺、
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苗栗事件、關帝廟事件、
南投事件、大甲及大湖事件、東勢角事件、六甲事件等,犧牲人命不知多少。
尤其,光復後擔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的陳儀,因為不了解台灣移民的心聲,
以官僚姿態來施壓,顢頇殘忍,在二二八事件中犧牲的老移民,
我們很為他們感到悲傷。
這是對台灣社會最大的傷害,造成了新舊移民的隔閡,可以說他對不起台灣。
在發生二二八事件期間,跟隨國民政府到台灣來的新移民,
很多都是大陸的精英人士;其中,也有許多人在事件中喪命,
只是由於他們單人在台灣,沒有攜家帶眷,所以他們的犧牲,
也沒有被記錄,但那許多人士對台灣的成長進步,不能說沒有重大的貢獻。
僥倖存活下來的這許多新舊移民,我們也看到很多感動的故事。
在台灣早期的老移民,保護了新移民的生命,讓他們躲藏,
避免他們遭受殺害;外省的新移民,也保護台灣的老移民,
免得他們受到池魚之殃。老移民、新移民,你幫我,我幫你,
展現了人性最可貴的情操。只是少數官僚這種殘忍的行為,
留下至今無法彌補的傷痕,說起來真是罪大惡極。
陳儀最後在一九五○年伏法,得了報應,這也算向台灣民眾懺悔謝罪。
到了今天,我們只有希望「冤家宜解不宜結」,拋棄過去不好的歷史,
把這段仇恨放下,珍惜現在的自由民主平等,重新建立我們同胞的感情。
記得十多年前,馬英九與陳水扁競選台北市長時,選情正在危急階段,
李登輝忽然喊出一句:「馬英九是『新台灣人』。」
馬英九因而當選台北市長,甚至現在做了總統。可見無論是新舊移民,
無論先來後到的台灣人,都要互相合作,為台灣的前途打拚。
仇恨如烈火,可以焚燒仁義道德,只有同事、合作,才有力量,
只有寬容、諒解,才能消除對立,解決問題。
樹木,聚集於高山而為叢林;流水,聚集於大海匯成汪洋,
民眾聚集到台北、高雄、台中、台南等地,
成了一個大都會,成為中華民國繼續發展的基地。
所以,聚集、團結,必定是對大眾有益的。
台灣的土地不大,人口也不算多,禁不起分裂你是哪裡人、我是哪裡人。
想到古代某一些殷氏的家庭,他們用一些人,一做就是數十年,
久了成為「老家人」,到最後,這些殷氏商主的家產不交給子孫,
而是交給「老家人」來繼承,為什麼?他對「老家人」比較信賴。
可見得,人與人相處的道義,不只是血源的關係,還有誠信的重要。
現在,我們新舊移民之間,就是缺少這種信賴。
再舉個例子說,一個富商建了一棟大樓,
落成啟用的這一天,邀請賓客參與宴會。
所有建樓的工人,都坐在大廳的正中,自己的兒孫們,
都坐在旁邊的角落,或者院子裡。有人認為不當,兒孫是屋主,
怎麼可以讓他們坐在邊緣,讓工人在中間就位呢?
但富商說,這許多工人是幫我建造大樓的人,值得坐在中間上座;
而我的子孫,將來都是賣這棟大樓的人,
輕重我不能沒有分別,只有請他們坐在旁邊。
所以,台灣的新舊移民,有建大樓的,也有賣大樓的,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半一半,但也不值得這樣長久計較。
人的親疏,不在遠近,如果能看到因緣,
看到彼此的關係,何必分得那麼清楚呢?
中國有一句老話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每次在選舉的時候,我們不也常聽到候選人用麥克風在大街小巷叫喊說:
「各位父老兄弟姐妹們!」既然通通都是「父老兄弟姐妹」,
還有什麼本土化、非本土化呢?
我們還要分什麼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原住民嗎?
大陸的人口多,經常向外移民,早期移民到東南亞的印尼、
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至今也有四、五百年歷史了,
有的到今天還受到當地政府的排擠。例如,他們沒有政治的權利,
連服兵役的資格都沒有,不准許做董事長,不准許擔任什麼官職。
在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的華人,都曾經被壓迫殘害,
菲律賓曾有「菲化案」,印尼也有「排華案」,甚至馬來西亞、
越南都發生過「排華運動」,海外華人奮鬥的血淚斑斑,
他們哪裡有台灣移民的幸福呢?
現在,移民台灣真是一個樂園,雖然過去曾受荷蘭、
日本的殖民統治,儘管也受過一些苦難,但現在台灣的新、
舊移民都有生存的尊嚴,可以當家做主,做民意代表、
做縣市長、做部會首長,甚至做總統。
可以說,台灣和中華民國已經融和成一家人。
因此,在台灣,無論新移民、老移民,
都要同心協力,為台灣創造平安幸福的未來前途。
我們看,美國的移民才多久的歷史?
加拿大的移民也才多久的時間?他們移民史都沒有台灣的久;
但是世界所有的移民人口,只要在當地住一段時間,
通過審核,就可以成為美國人或加拿大人。
為什麼我們的移民在台灣都第幾代了,還要稱他們為外省人呢?
在美洲,人權受到重視,講究種族平等。
照理說,黑白,應該是分別得很清楚的,他們的性格不同,
生活、文化背景、風俗習慣都不相同,但是他們做到了平等、
融和以及尊重,這實在不容易,應該對他們表示讚歎。
這些都是偉大政治家的胸襟,才能有這種雅量與包容。
我們再看舉世的國家,也都是靠移民的參與,勤奮努力,
帶動城市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創造豐富的多元文化。
難道在台灣,我們還要分第幾代的移民嗎?
我們不要來為這個國家社會打拚奮鬥嗎?
不要為未來的子孫和平安全的環境著想嗎?人生數十寒暑,
究竟人的壽命有多長久,移民們一生奉獻這塊土地,還不夠讚美他們嗎?
所以,希望台灣不要再有地域的觀念了,不要再有新舊移民的分別了。
不管老中青,無論你從哪裡移民而來,泯除省籍的分別、
消除族群的對立,大家通通都是台灣人,
大家通通都是炎黃子孫,也通通都是中華民族。《人間福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