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才子的隨想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 《浪淘沙》李後主

民國初年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提起了南唐李後主,說他是:「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這是悲劇帶來的力量。李後主用他過人的才華,以及宋太祖趙匡胤使他亡國的人生遭遇,把宋詞這一個指標性的中華文化瑰寶,從膚淺濫情的「伶工之詞」,注入了人性靈魂的深度,帶來了血淚,把宋詞真正帶入了藝術的殿堂。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 大家如果記得曾經紅極一時的清宮古裝劇「甄環傳」,應該對片尾的主題曲有印象,古典的中國曲風,配合著女主唱清脆細膩的聲音「小山⋯重疊⋯金明滅⋯」,這是晚唐詞人溫庭筠「花間派」詞作的代表。花間派,辭句是艷麗的,色澤是鮮明的,聲音是鏗鏘的,但是沒有血淚的深度。李後主「出生於深宮之中,成長於婦人之手」,以他的才氣,對花間詞風,信手拈來隨處可見,例如說他的「玉樓春」,「晩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蕭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徹遍」。南京皇宮中歌舞昇平,只是,對李後主而言,這樣的人生太短暫了。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朝中葉在唐玄宗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之後,各平亂將領的分封,逐漸形成的節度使「藩鎭割據」越演越烈,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開始了「五代十國」混戰的短暫過渡時期。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歷史表面上看起來,他似乎是被逼的,不過,這當然是自導自演的一齣戲。南唐卑躬曲膝乞求稱臣而不可得,太祖留下名句:「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滅了他。李後主被俘擄到北宋首都汴京的時候,「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再也見不到金陵南京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後主到了汴京不久,宋太祖去世,弟弟宋太宗繼位。中國皇位更替,除了上古三朝偶爾看得見兄終弟及,一律都是父死子繼,為什麼太宗趙光義可以繼承他哥哥?原因是「母命難違」以及「斧光燭影」。五代十國是一個走馬看花的年代,朝代更迭太頻繁,宋太祖篡了後周小皇帝皇位後,太后有感而發,「國不可無長君」,希望傳給已成年的弟弟。太祖當了皇帝許多年後,按照人性的必然,想傳位給兒子,遲遲沒有傳給弟弟的準備動作,於是出現了「斧光燭影」的軾君傳說,太祖暴斃,太宗繼位。不過值得一題的是,後來發生「靖康之禍」,女真人金朝俘虜皇族三萬人流放東北,南宋高宗趙構受驚嚇失去生育力,皇位傳承回到南宋孝宗太祖一族。這二兄弟的後人各有北宋,南宋,他們如果地下有知,也會一笑泯恩仇吧。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回到我們改變了中國藝術傳承的天才李後主,他到了汴京後,用詞賦抒發自己內心極端的痛苦,可是,在政治上,這是不行的,不但不可以面露仇容,還要表露出感懷德政的態度。宋太宗時常奸污李後主的皇后小周后,有「熙陵幸小周后圖」流傳,描繪五名宮女壓住小周后,趙光義黝黑肥胖的惡劣景象。「江南剩有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在這種生不如死的絶境中,宋太宗毒死了李後主,小周后隨後追隨而去。這說㘅著金湯匙出生的人是幸福的呢?蘇軾看著他新生的兒子: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如果能用一生的才學,換一個平凡的人生,和自己心愛的人廝守一生,李後主李煜,如果他的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或許也會選擇變成資質駑鈍如我者,靜靜的惜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