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公益列車需要您的力量一起推動



希望城堡天使助養計畫



 


除鶯歌有會址之外,在三峽隆恩亦有設立工作站。


 


目前鶯歌課照服務有32名、隆恩有26名,鶯歌開案量約45名、


 


隆恩開案量約40名。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老師,我爸爸和媽媽又在吵架了,我好害怕。」
「老師,我不敢回家。」
「老師,我媽又離家出走了。」
「老師,他們都笑我媽媽是殘障。」
「老師,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很笨也有罪嗎?」
「老師,請你趕快來救救我弟弟!他快被打死了!」
「老師,我沒有爸爸
「老師,為什麼叔叔會這樣對我?」
「老師,你不用救我了!我天生註定就是要這樣過一生了!」
「老師,我爸爸他又喝醉酒亂打人了!」
「老師,我恨他!他最好死在外面永遠都不要回來!」
「老師,我快撐不下去了!請你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好嗎?」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少年希望協會~主要工作是輔導及照顧三鶯地區弱勢家庭的子女。


 


個案中,有些孩子是家庭驟變,所造成的環境因素,讓他們的生活頓失依據,甚至失去了色彩。在他們憂鬱的眼神中,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無奈與辛酸。幫助這些站在社會邊緣的孩子,讓他們也能擁有跟別人一樣的明天。讓這些被上帝遺忘的天使能夠重新站起來,重新擁抱生命,擁抱未來。幫助他們讓世界更美好。


如果您也願意和我們一起幫助這些臨困的孩子的話,請與我們站在一起!


歡迎加入希望城堡天使助養計畫成為孩子的守護者!



















目標金額:



576,001





 



尙  缺:



525,851





捐助希望城堡每一筆善款,協會都開立收據可做為抵稅之用。



 


種福田不在於錢多錢少,有錢沒錢,有勢沒勢,力量大力量


 


小,凡是能給人方便、給人無畏、給人安慰,都是在種福田。



 


善心捐助者芳名入下:捐款的大德務必留下地址,我將寄上收據。


莊貴春                 二萬元整


林張淑端             四千元整


林春鳳                 四千元整


蕭至誠                 一千元整


吳若語                 一千元整


簡文章                 一千元整


蕭斐綾                 一千元整


郭堡銘                 一千元整


李錦隆                 五千元外加孩童內褲12打。


廖培宏                 一千元整


羅永麗                 二千元整\


吳雅雯                 一千元整


蔡秀玉                 一千元整


聯合醫事檢驗所三千元整


陳山南                 八千元整


林品蓁                 一千元整


上仁茶業有限公司五千元整


張鶴齡                  一千元整


簡俐珮                  五百元整


張鶴齡                  一千元整
蔡慧英                  一千元整
陳美玲                  一千元整
陳佩施                  一千元整



法鼓山傳燈院外護義工~
葉瀚鴻 一千元整
陳艷色 一千元整
林盛倢 一千元整
李翠霞 五百元整
賴均秦 二百元整
郭美玲 三百元整
王素霞 一千元整
彭綉綉 一千元整
黃俊雄 五百元整
林保文 一千三百元整
葉怜伶 五百元整
陳銀昭 五百元整


何秀琴 五百元整
錢憶華 二千元整

感謝諸位善心大德挹注善款(希望城堡天使助養計畫)也已結案。
共募得75800元整,每分錢都是愛心。善心人紛紛響應公益勸募。


助養計畫金額卻還是差一大截。感恩諸位大力響應,功德無量。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經得起打擊生命才會有重量



 


聖嚴師父開示 :打開心結,何必氣炸自己


 


心裡如果「打結」了,此時最好能向內觀看自己的起心動念處。

若向外看,盡是別人的不對以及環境的問題,而認為自己沒,因而使我們


 


生起傷心、憤怒、興奮、埋怨、憂鬱等種種現象。這些現象都是有害健康


 


的,會使得我們肝火上升,內分泌失調,這樣我們的身體就容易出毛病。

若常與人嘔氣,心有千萬結,濃得化不開,就會有頭重腳輕的現象,不易


 


入眠,頭腦因此得不到適度的休息;白天迷迷糊糊,晚上卻清清楚楚,容


 


易導致視經衰弱。時常保持心平氣和,一副氣定神閒的模樣,下半身穩


 


定,腳底也會暖和,和此上半身自然會很輕鬆,就像不倒翁一樣,站起來


 


毫不費力氣。所以,保持心理平衡、平靜,身體自然也就會健康。


 


經得起打擊生命才會有重量!有時,你不得不相信,有些人注定只能停留在


 


你的心中,卻不能留在你的生活中。

別讓自己活得太累。應該學著想開、看淡,學著不強求,學著深藏。


別讓自己活得太累。適時放鬆自己,尋找宣洩,給疲憊的心靈解解壓。

人之所以會煩惱,就是記性太好,記住了那些不該記住的東西。

所以,記住快樂的事,忘記令你悲傷的事人生有時記性不需太好!




證嚴法師曾說過一段話:


 



原諒曾經傷害過你的人,也要做一個不輕易被傷害的人

很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命留下一點空隙,就像兩車之間的安全


 


距離,一點緩衝的餘地,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生活的空間,須藉清理挪減而


 


留出;心靈的空間,則經思考開悟而擴展。


 


打橋牌時要把我們手中所握有的這副牌,不論好壞,都要把它打到淋漓盡


 


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處理它的方法和態


 


度,假如我們轉身面向陽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陰影裡。


 


光明使我們看見許多東西;也使我們看不見許多東西。

假如沒有黑夜,我們便看不到天上閃亮的星辰。


 


因此,即便是曾經一度使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磨難,也不會是完全沒有價


 


值。它可以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思想人格更成熟。


 


因此,當困難與挫折之來,應平靜面對樂觀的處理。


 


學佛的人,有兩大任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真正在乎我的人不會被搶走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原來人可以度過最無望的日子,抖落身上的灰雨,重披一身星光。


 


人類至少可以從一株樹上學到三種美德:抬頭仰看天空和流雲;學會佇立


 


不動;懂得怎樣一聲不吭。別自製壓力,我們沒有必要跟著時間走,只須


 


跟著心態和能力走,隨緣,盡力,達命,問心無愧,其他的,交給天。


 


沒有人無需重複,無需練習,無需改進,一下子就可以做到極致。


 


人對自己的高估是很可怕:既耽誤自己的上進,也妨礙自己的明智。


⋯⋯


人其實挺矛盾的。總是希望被理解,又害怕別人看穿。


 


如果你愛一棵樹,你就讓它自由地長;如果你愛一隻鳥,就不要把它關在


 


籠子裡;你愛一個人,就讓他開心;你愛父母,就不要讓他們擔心;你愛


 


朋友,就讓他們在你面前最自在。愛不是要令自己舒服,愛是要令對方更


 


好,就這麼簡單。生活實在讓人驚訝。我們的傷口以驚人的速度在癒合。


 


要是不留下疤痕,我們甚至記不起我們曾經流過的血。石頭貌不起眼,卻


 


能恆久千年萬載。鮮花美不勝收,卻只不過一季芬芳。


 


上帝不會讓任何人與物完美無缺,生活也不會讓任何事百分之百的圓滿。


 


沒有人可以得到所有的幸福,生活中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缺憾。


 


人有悲歡離合,正如月有陰晴圓缺,上帝給誰都不太多。



叛逆,因為不成熟;成熟,因為有經歷。


愛情,本就是件寧缺勿濫的事,急不得。


要學會一個人生活,不論身邊是否有人疼愛。


做好自己該做的,有愛或無愛,都安然對待。


緣份到了,便去伸手抓住,緣份未到,就讓自己活得精彩。


不只是有了緣分,生活才會精彩;


而是自己的生活精彩了,才會吸引緣分。




讀書,慢慢越讀越深,你就會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就會慢慢有一種謙卑


 


的感覺。人生應當看清,看透,不看破。看清需要智慧,看透需要閱歷,


 


不看破則需要一種胸襟。有這種胸襟的人,精神世界一定是豐富的、安詳


 


的。一個人,倘若能夠通過自己的體悟,看清這個世界;並且能夠通過自


 


己的細緻拿捏,不將事物看破說破,他的人生,定將達到超凡脫俗的境


 


界。此曰:隨心所欲而不踰矩。



人生最寶貴的不是你擁有的物質,而是陪伴在你身邊的人。



 


愛情是兩個人智力相匹配的對手戲,什麼年紀不是重點,關鍵是你們要對


 


得上台詞,你聰明就找一個聰明一點的男人,你還沒開竅就去找一個不太


 


難理解的男人。一個男人你很崇拜很景仰,說的每一句話你都在揣摩它的


 


深義,這種態度用來閱讀康德的書是對的,用來談情說愛,一定會瘋掉。


 


年輕時我們總是在開始時毫無所謂,在結束時痛徹心肺。



而長大後成熟的我們避免了幼稚的傷害,卻也錯過了開始的勇氣。


 


要永遠堅信這一點,一切都會變的。


 


無論受多大創傷,心情多麼沉重,一貧如洗也好,都要堅持住。


 


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不幸的日子總有盡頭,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會被別人搶走的。


 


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愛我的,我不一定愛。


 


不愛我的,我絕對不愛;即使愛,也給自己一個時限,時限一到就死心。


 


我大好一個人,何苦栽在一段沒希望的愛戀裡?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彎曲是一門大藝術



彎曲,是人生的一門藝術



 


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它是人生的一門藝術!


 


一個剛留學歸國的博士去郵局辦事,結果承辦員的態度非常不好,他氣得


 


半死,回去告訴他一個也在郵政單位做事的主管老友:「替我去告訴他我


 


的身份!並告戒他態度給我好一些。」朋友苦笑著點點頭。


 


⋯⋯ 幾天後,那位年輕博士又到了郵局辦事,且又遇上了那位承辦員,豈


 


料態度不但沒變好,反而更加地百般刁難,這回他更氣了!


 


又去把他那個郵政單位的主管朋友給叫來抱怨了一頓:「去告訴那個故意


 


吹毛求疵的員工,再給我提醒他一次我的身份,叫他給我客氣一點。」


 


兩天之後,他又在郵局碰到了那個員工,果然,這次那個員工不但不再刁


 


難,反而還堆滿了一臉笑容,態度親切。


 


那個年輕的博士好不得意,回去打電話給他的那個郵政單位主管朋友,


 


問:「這次你終於替我好好訓他一頓了?」


 


朋友回答:「不,我沒有替你訓他,不但如此,我還告訴他,你不斷稱讚


 


他做事謹慎、態度良好。」那位年輕的博士驚訝、納悶得說不出話來,朋


 


友接著笑笑地說:「很多時候,低姿態比高姿態更有用。」


 


很喜歡這個故事所傳遞出的主要精神 - 彎腰,有時比站直更高,低姿態往


 


往比高姿態更能達到目的。謙恭的態度有時比強硬的態度更能得人尊重,


 


甚至更能從對方口中學到新東西。很多人常會有一種誤判,覺得自己在氣


 


勢上一定得強壓過別人,才能顯出自己的了不起。但這樣的方式往往適得


 


其反,讓人在背後斥之以鼻,而自己卻渾然不知,可不是嗎?


 


所謂「強者」,其定義是指「能力強的人」,而不是指「態度強硬的


 


人」。學會適時地 "彎腰",學會適時地用「理直氣和」來代替「理直氣


 


壯」,必能更有效率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事實上,一個「能力強卻態度委婉」的人,才能真正無往不利,才是真正


 


的聰明人。~網路轉載~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要隨緣不要隨習氣

 


要隨緣不要隨習氣  文字取材: 超然法師


 


學佛人最常用的一個詞是什麼? 不是阿彌陀佛,就是隨緣了。


 


隨緣吧!當我們無可奈何的時候,會這樣安慰自己。


 


⋯⋯ 其實這些都是在隨順習氣,而不是在隨順因緣。


 


什麼叫做隨緣?就是隨順因緣的簡稱。


 


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隨因,二是隨緣。


 


所謂的隨因,就是要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方向,牢牢地跟隨著它,就如


 


同向日葵跟隨陽光一樣。 對於學佛人來說,這個目標就是我們的菩薩願。


 


它就是我們一生,乃至於生生世世當中要跟隨的目標與方向。


 


菩薩願不是空洞的,它應當落實到自己的這一生當中,就在這一生,每個


 


人都應當有自己修學的目標。


 


或者是開悟自性,或者是證悟法身,或者是往生淨土等等。


 


隨因是根本,隨緣是方便。


 


有了長久的菩薩願,也有了今生修學的目標,人就有了主心骨,有了一股


 


天地間的浩然之氣。 也有了佛菩薩與三寶的加持和擁護。


 


雖然看不見,但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思議的力量就會逐漸顯現。


 


有了隨因的目標,就可以實踐隨緣的方便了。


 


所謂的隨緣,就是對於外在的一切,凡事不強求,心中不掛念。


 


有什麼樣的外在緣分,就隨順著它而生活,隨順著它而學習,隨順著它而


 


修行。隨順著它而一步步走向隨因的人生目標。


 


可是如果外在因緣無法提供簡單而基本的生活,或者無法提供學習和修行


 


的空間與自由。那麼就不應當再隨順它了。


 


良禽擇木而棲這時應當選擇隨緣離開, 哪怕對方是是親人和朋友,哪怕那


 


裡有看得到的富貴榮華與錦繡前程,既然已經沒有了學習和修行的自由空


 


間,就應當果斷地選擇離開,這才是真正的隨緣。


 


因為隨因,所以隨緣。


 


也許有人會問,你這不是執著嗎?


 


為什麼一定要隨這個因呢?


 


難道不能隨緣放棄它嗎?


 


是的!它是一種執著。


 


然而它是覺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種執著。


 


悉達多太子,要是沒有這種執著的話,怎麼可能會圓滿佛果呢!


 


請聽太子是如何說的吧:不成正覺,不起此座!多麼強烈的執著啊!


 


然而正是它,正是這種堅定不移的隨因,引領著太子走向了最終的覺悟。


 


反之,如果為了滿足自己的名利慾望,為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生活享受,


 


就放棄隨因的人生目標。


 


雖然他自己美其名曰隨緣,可實際上他是在隨順習氣。


 


不要說什麼菩薩願了,就是他當初的修學目標,也絕無實現的可能。


 


在漫漫的生死長河當中,他將流轉不息。


 


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如經中所說,他將為智者之所憐憫。


 


但願大家都能夠樹立菩薩願,都能夠樹立今生的修學目標,都能夠隨因地


 


堅持這個目標,隨緣地去實現它,不要隨順習氣而放棄。


 


正是:一句隨緣太隨便,其中滋味少人知。


願大家都能夠如是隨緣,而不要隨習氣。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禪定



 


「禪定(Meditation)可使思考更清楚(Clear),腦力更集中


 



 


Focus),」從1992年開始隨已故聖嚴法師學禪,在歐美各地長期傳授漢


 


傳禪定的查爾得(Simon Child)是聖嚴法師少數幾位西方弟子,日前抵達


 


灣區,將在史丹福大學以及法鼓山舊金山分會桑尼維爾道場傳授禪定之


 


道。 「沒有學過禪定的人,心神很容易被干擾,會胡思亂想,」查爾得指


 


出,直到坐下來禪定,才會覺察、瞭解自己的念頭持別多;經過禪定訓練


 


之後,較不會容易受干擾,精神更為集中。


 


「禪定的好處有時不是立刻顯現,需要些時間才能體會益處,」查爾得指


 


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問題,如經濟、工作、親友、健康等,打坐時因為


 


有某些程度的「執著」(Attachment),不能放下來,所以不能馬上得到


 


益處。


 


查爾得表示,佛教教導「放下,不執著」(Detachment),就是教導將個


 


人的種種問題,放在禪堂外面,進了禪堂就好好打坐,「更重要的是離開


 


禪堂時,不要將這些問題又重新提起拿回去了。」


 


教授禪定20多年的查爾得表示,西方學生常常先要求瞭解,才會去開始禪


 


定;而亞裔學生有時只要瞭解方法,直接去作(Just do it.)也能得到禪定


 


的好處。「思考更敏銳,和自己、和環境有更多的覺察和體會。」


 


他這次來灣區,要和西方及亞裔的習禪學生講述一個重要觀念,就是禪定


 


不是只有「止」的練習、使心平靜,減少紛亂思維的方法;還有在止之後


 


「觀」的訓練,來審視自心,覺察周遭萬物。


 


「『觀』的時候,覺察萬事萬物;不帶批判的靜觀,心念不隨之而去,」


 


查爾得表示,將這練習帶到一天24小時之中,覺察自己的心思,不被外物


 


所干擾,自然可心地清明,精神集中。


 


查爾德強調:「禪定不是打坐,而是無時無刻的覺知訓練」。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法鼓山由來

聖嚴法師法語


 



 


所謂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等判斷,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都是因時、


 


因地、因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所以是虛妄的,不是真實;既非真實就不


 


要執著。唯有對一切現象不起執著,才不會生起愛憎等等煩惱心,那就是


 


自在的人。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法鼓山是由東初老人創建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發展而來。


 


一九五五年,東初老人於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動佛教文化弘法、


 


開辦冬令救濟。一九七一年,並帶領弟子於關渡平原整地開墾,於一九七


 


五年一棟農舍落成啟用,東初老人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將此處命名


 


為「農禪寺」。



一九五九年,退下戎裝的聖嚴法師來到中華文化館,在東初老人的座下二


 


度出家。一九七七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囑聖嚴法師繼承法業,接任中


 


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與禪修推廣工作。   


 


由於信眾日增,為了要尋找一個具有長久性、安定性和未來性的道場建築


 


用地,前後費時八年,卻苦無結果。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例行


 


的念佛共修會中,聖嚴法師親自帶領僧俗四眾弟子,⋯⋯共同持誦二十一


 


遍《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



巧合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位於金山鄉三界村半嶺的觀音殿中,全度法


 


也在觀世音菩薩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薩指引,能夠早日找到適


 


當的大德法師接掌寺院主持。   



 


結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議的因緣,覓得一塊得以深耕的福田寶地。


 



同年七月,聖嚴法師正式宣佈將金山的新道場命名為「法鼓山」,並為道


 


場未來的建設勾勒出清晰的藍圖─發揮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為一般


 


信眾提供一個修行佛法、淨化身心的良好環境,運用佛法來安定人心、安


 


定社會。 http://fagushan.ddm.org.tw/index.aspx發佈者: 法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