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人生太短,不要明白太晚!

人生太短,不要明白太晚!


把錢省下來,等待退休後再去享受。
結果退休後,因為年紀大,身體差,行動不方便,哪裡也去不成。
錢存下來等養老,結果孩子長大了,要出國留學,
要創業做生意,要花錢娶老婆,自己的退休金都被要走了。

當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善待自己時,就立刻去做,
老年人有時候是無法做中年人或是青少年人可以做的事,年紀和健康就是一大因素。

小孩子從小就要告訴他,養你到高中,大學以後就要自立更生,
要留學、創業、娶老婆,自己想辦法,自己要留多一點錢,不要為了小孩子而活。
我們都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朋友去年喪妻,這突如其來的事故,實在叫人難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來卻總是如此。朋友說,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鮮花給她,但是他覺得太浪費,總推說等到下次再買,結果卻是在她死後,用鮮花佈置她的靈堂。
這不是太愚蠢了嗎?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學畢業以後,我就會如何如何……」我們對自己說。
「等到我買房子以後!」……
「等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之後!」……
「等我把這筆生意談成之後!」……
「等到我死了以後!」……

人人都很願意犧牲當下,去換取未知的等待;
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世的安逸。

許多人認為,必須等到某時或某事完成之後,再採取行動。
明天我就開始運動;明天我就會對他好一點;下星期我們就找,然而,生活總是一直變動,環境總是不可預知,現實生活中,各種突發狀況總是層出不窮。
那麼,我們要如何面對生命呢?我們毋需等到生活完美無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穩,想做什麼,現在就可以開始做起。

一個人永遠也無法預料未來,所以不要延緩想過的生活,不要吝於表達心中的話,因為生命只在一瞬間。有時間出去走走;退休後,我們就要好好享受一下。

記住,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空餘恨。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未卜,最珍貴、最需要實時掌握的「當下」,
往往在這兩者蹉跎間,轉眼錯失。
人生短暫飄忽,有一首小詩這樣寫:高天與原地,悠悠人生路;
行行向何方,轉眼即長暮。
正是道盡了人生如寄,轉眼即逝的惶恐。

有許多事,在你還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舊事;
有許多人,在你還來不及用心之前,已成舊人。
遺憾的事一再發生,但過後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
是沒有用的,「那時候」已經過去,你追念的人也已離開了你。

一句瑞典格言說:「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
不管你是否察覺,生命都一直在前進。

人生並未售來回票,失去的便永遠不再得到。
將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時間才享受」,我們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


圖文:來自網路。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漸漸

【漸漸】侯文詠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唯一不變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任何東西都在變。
最近有個餐飲界的病人和我大談經營理念,談著談著我忽然豁然開朗。
原來這個人經營的是色情酒店。
不但如此,他得意地自誇旗下女將清一色是大專程度以上。
知識份子怎麼會去從事色情陪酒行業??!!我們不免好奇十足。
「其實很簡單,我刊登廣告,徵求大專程度以上的女性會計。

凡是應徵者都必須檢具學歷證書。」
「你刊登不實廣告,誘騙應徵少女。」
他神秘地笑:「我們的會計薪水是比別人高沒錯。不過每個小姐一來我都說得很清楚。我們這裡的確有色情陪酒。但是領會計的薪水絕對只能做會計的工作。和裡面陪酒的小姐完全不同。絕不強迫。」
「那就領薪水,好好地做個會計。」我問。
「是做會計沒錯。不過日子久了,和裡面端盤子的小姐熟了,大家都一樣是大專畢業的,好溝通。
忙不過來的時候幫忙端個盤子,送送酒,也是常有的事。
這個時候我就告訴小姐;你看,當會計領一萬二千元,端盤子送酒薪水二萬四,端盤子又不陪客人,不是什麼壞事,反正你都常常端盤子,為什麼不乾脆領二萬四??」
「這樣說個幾次就開始動搖了。
同樣都是工作,為什麼不領二萬四呢?俱樂部的規定是,端盤子的小姐不准坐下來陪客人喝酒,這樣和坐檯小姐才有區別。
可是日子久了,客人熟了,也會意思意思要求喝杯酒。開頭總是不願意,後來熬不過就喝一杯。說是站著喝。」
「一開始喝酒就好辦了。站著喝酒薪水是二萬四,坐著喝是四萬八,客人給的小費還不包括在內。
同樣都是大專畢業,為什麼錢賺的比別人少?!就會有人勸她了,人都在裡面了,外面的人誰知道你是端盤子,還是坐檯呢?!再說自己真的清白,別跟客人出場就好了,陪客人喝喝酒,就算在社會上交際應酬也是常有的事。」
「於是坐下來當坐檯小姐。剛開始一定規規矩矩地喝酒。也不隨便跟客人出場。這一行競爭大,領四萬八慢慢就會嫌不夠了。只好挑看得順眼的客人給帶出場了。作久了,總是會給厲害的客人佔便宜,哭哭啼啼鬧一陣子也就好了。畢竟讀過書,狠下心來做得更利落、更敢,客人喜歡,我也得意,這是兩廂情願的事。」
他停了一下又說:「我從來沒有強迫過別人,也從來不擔心找不到小姐,反正這個環境慢慢會改變她們,直到她們根本忘記自己原來的想法和樣子!!」
我愈聽眼睛睜得愈大,從不曾想過在這樣不疾不徐的瑣碎裡,竟也有血肉飛濺似的驚心動魄。
豐子愷寫過文章感嘆: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漸」;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
在不知不覺中,天真浪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
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
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
對時間的感嘆,本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儘管悲傷,大自然不變的法則是誰都沒話說的事。
可是對於意識形態,價值之漸,卻叫人坐立不安。原來是錯的事,為什麼「漸漸」變成對的事?原本可恥的事,為什麼又「漸漸」人人爭相追逐?
整個臺北市翻翻補補,敲敲打打,還有政治風暴、金融危機、社會秩序動盪,彷彿整個城市快傾毀了,可是這時代更叫人無法忍受的卻是那種無聲無息,無法感受的(漸),扭曲意識形態,把人的尊嚴、我們活著僅仰賴的那一點感覺吃掉。
無從捉摸,無法抵擋的墮落與沉淪。漸漸之可怕,在於我們的不知不覺。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唯一不變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任何東西都在變。
(網路轉載)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熟悉,不等於能力

【聯強觀念短語】熟悉,不等於能力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人做事情非常熟練,不但快手快腳,而且不慌不忙、

氣定神閑。心中不禁油然產生欽佩之情,同時也認為他的能力很好。
 
  對一樣事情從「不會」學習到「會」,學會了以後持續做,

做久了自然能熟練,所以這是「習慣成自然」。
而且只要是稍有營運規模的組織,對於一樣事情該怎麼做?
如何做最能達到高品質高效率?都是經過規劃設計而早有全套的標準作業流程(SOP)。
換言之,只要假以時日,每個人都能夠從生手變熟手,同時是品質效率很好的「熟手」。
 
  因此,熟練、熟悉、熟手,這都只是時間問題,無關乎「能力」。

所以,熟悉並不等於能力。
 
  但是,熟悉以後若能進一步精進到「熟能生巧」,則是在熟悉事物的過程中,

不斷的理解、體會並逐步融會貫通下,而有自己獨到的體悟。
不但能妥善處理各種艱難的問題,並且還能改善提升既有做法。這才是「能力」。
 
  因此我們要特別認知,當一個人因為入行較早,

而對該行業較了解、人脈很熟悉後,要成為該領域的「熟手」並不困難。
但是,若是因此而誤認這就是能力而自滿,不再去用心鑽研、
改善提升而淬練出真正的能力,那麼,一旦其他資淺的生手變熟手,
原有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而且,若你身處的是發展較久的產業,身在這產業的人已經很多,

熟悉產業早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只靠熟悉是不存在優勢的。
 
  再者,雖然人脈相當重要,但是發展成熟的產業競争已經非常激烈,

企業要能持續提升競爭力,必然會更加理性思考對企業營運最有利的條件;
因此,「人脈」與「關係」便會逐漸弱化為潤滑劑、強化劑的角色,
而不會是決策的主軸。更何況人事會異動,
没有真正的實力而只靠人脈關係,也無法長久保住生意。
 
  因此,迷失在「熟悉以為是能力」的人,應深切理解這些道理,

並用心去體會培養真正的能力。當然,主管不要在不知不覺中,
誤把熟手當人才,長期部門將培養不出真正的幹才,陷入組織中空的窘境。
 
◎聯強國際


為全球營收規模達9,300億之亞太第一大IT通路集團

超人的一日

好久沒這樣累了,體力不如前,事情沒比以前少,操到頭暈暈,吃不下飯


早上面對常務監事,我發揮功力留住,還希望下屆他來擔任秘書長一職


這樣能幹的人才無論如何不能流失,再派下更多事情,讓他趕緊走為上策


到保養場找阿昇,這年輕人很讚,立刻為我解決問題,帥哥技師也來打招呼



宮內有人好辦事,年輕人肯無條件幫我,好感謝(現實社會得靠花錢找人幫忙)


再趕到民生東路找劉醫師,洽談扶輪社健檢活動,幸好劉老大聽我建議不冒險

做事我都替客戶著想,趕回公司找主任商量,也謝謝主任在背後支持我的計畫


再趕至林口江小姐的醫美診所製作海報(我去中壢做好再趕回林口)她讚我效率好


早上到午後,我粒米未進,肚子呱呱叫,江小姐要叫便當請我吃,我謝謝她好意


回到家後吃晚餐,一碗麵因為疲累吃一小時,到晚上好友賴我,說人不舒服中暑


勸說後再趕去關西為他刮痧(苦情的人,不敢麻煩我才是)幫他刮過痧後立刻有說笑


回到家凌晨了,上輩子也許太享福,這輩子一人做幾個人的事情,多虧我體力過人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最珍貴的教導

《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讀後心得

修行是切切實實地反觀自心、實踐於行。

以往有人以為信了佛教以後,就什麼都捨棄了,就與家庭、社會脫節了,因此批評佛教是消極的信仰。但是師父說,現在的修行非常入世,愈是認真修行的人,就愈是投入人群關懷,積極參與社會。

本書以十個篇章,呈現「心靈環保」的十個面向,貫串了師父一生最珍貴的身教。
讓人一看便停不下來。

以下是我節錄書中一些喜愛的句子,跟大家分享:


【轉念】
  
  • 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 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
  • 肯定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有「及時雨」,也有「暴風雨」,便不會過份期待完美了。
  • 我們的環境從來沒有好過,也沒有那麼壞過,看自己怎麼看待。

【當下安心】
  • 不用牽掛過去,不用擔心未來,踏實於現在, 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  身體難免有病痛,工作難免受阻礙, 自然環境難免起災害;只要心安,就有平安。
  • 我們應該常常問自己快樂嗎?真的快樂嗎? 快樂,並不是來自物質條件的刺激, 而是內心真正的安定與平靜。
  • 與人相處,一聲「我為你祝福!」就能贏得友誼,獲得平安

  • 【慈悲,智慧】
  • 智慧,是在任何狀況下,心平氣和地把自己歸零,處理一切事
  • 面對許多的情況, 只管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而不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會有煩惱了。
    慈悲,並不是做爛好人、做鄉愿,而是做對人有益有利的事,幫助他人一起提升心靈的品質和情操。



【立言,力行】
  • 忙時不要覺得無奈,閒時不要覺得無聊,才不致隨波逐流,茫茫然不知所以。
  • 與屬下共事,當以關懷代替責備,以勉勵代替輔導,以商量代替命令。
  • 環境是我們的鏡子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讓他人不舒服、驚訝或者不以為然,馬上要反省、懺悔、改進。
 


【生活,生命,生死】
  • 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 學歷不代表身分,能力不代表人格,名位不代表品德,工作沒有貴賤,  觀念及行為卻能決定一切。
  • 人生第一要務就是學做人,  那就是盡心、盡力、盡責、盡份。




師父的慈悲與智慧是我想學習的,感恩師父讓我的生命有了轉變的機會,

師父常說:「急需人做,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

期許自己盡形壽、報師恩

跟隨師父的腳步,當法鼓山的終身義工,畢生致力利益人群的志業。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低智商社會

大前研一:台灣已進入低智商社會 !!!

 

「粽藝節目」是降低社會智商的亂源?

2013年綜藝主持人年收入排行榜出爐,小S以1億1080萬元位居第二,
節目中永遠是那幾個女人在炫耀她皮包一個一百萬、
高跟鞋五六十萬、 大腿怎麼保養,我無言以對,
因為台灣媒體把我們大部分人們都搞得心盲了, 

也就是下面文章所提及的低智商社會.........

趕緊來看看吧...

低智商社會的3項特徵 / 大前研一

日本著名趨勢專家、經濟戰略家大前研一出版《低智商社會》
將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社會的種種問題歸因於
「集體智商衰退」引起各界的廣泛討論。
大前研一認為,日本進入「低智商社會」有3項表徵:
這三點是什麼呢? 以下我們來看看...

1. 集體不思考


大前舉例說,電視節目裡如果說「納豆對減肥有幫助」,
第二天超市裡的納豆就會被搶購一空。 

大前還對電視節目的無聊低俗持批判態度,擔心由此引發「白癡化」。 

對於電子遊戲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
他也認為是「集體不思考」的惡果;
「集體不思考」帶來的後果是喪失慾望和上進心。 

大前指出10年前年輕男子就業後還有一個目標是買一輛車,
因為他們從小就盼望能夠開車跟女孩子約會。 

但現在年輕人似乎連這點興趣都沒有了,
只要有個手機就夠了,蛻變成了「拿手機的猴子」。

2. 集體不學習


大前批評現在的日本人不愛讀書,
他接受採訪和演講後常被問到的,
不是國家該何去何從,而是「怎樣變成強者」,
「怎樣賺到錢」之類的膚淺問題。 

電車上雖有人在看書,
其實大部分看的是漫畫,閒時多數人則看棒球。 

大前認為「集體不學習」造就了日本一億人「經濟文盲」。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形成經濟泡沫,
日本企業紛紛去美國大規模收購企業資產,
許多日本人則在澳洲等國家購買房產。
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社會似乎也一蹶不振,
大前擔心這樣下去日本人可能真的要變成「笨蛋」了。

3. 集體不負責


這主要是指政治。
大前認為,將來人們謀生主要靠三種「神器」:
英語、金融和 IT(訊息技術)。 

但日本的政客只懂得另外三種「神器」:地盤、看板和皮包;
滿腦子是選舉、權力、人脈和任人唯親,
導致政界的集體素質下降,面對經濟和社會危機一竅不通,
一籌莫展,遇到困難就辭職不幹,
全世界都對日本首相的頻繁替換感到驚訝。 


大前認為政治是社會的一個縮影,
看看現在的日本社會,
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落跑」的首相。


大前認為,在「低智商社會」裡,
「掛羊頭賣狗肉」的強勢者、外國投資家、投資基金等
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傻子」太多。


所以,大前呼籲日本人學習和提高素質。
與其說這本書是大前研一對日本社會無情的「當頭棒喝」,
不如說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日本人危機意識的提醒與刺激。 


曾創造經濟奇蹟的日本國民當然不是「低智商」,
但未來要想走出經濟低迷的困境,顯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台灣已經進入低智商社會


大前研一羅列出的種種現象,未必為日本社會所獨有。 

急功近利、膚淺浮躁、缺乏思考的社會現象似乎
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流行病」,
從這個角度看,大前的「當頭棒喝」,的確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台灣亦然,甚至更嚴重!


現在的亂象如報紙和電視,報導的政治新聞全是為反對而反對,
只會批評又提不出更好的辦法。
談話節目《康熙來了》《今晚誰當家》永遠是那幾個女人
在炫耀她皮包一個一百萬、世界限量。 

高跟鞋五六十萬、大腿怎麼保養。說穿了全是商業廣告、騙錢的。 
為什麼不報導我們社會各階層、各角落的光明為善事蹟,社會公德教育? 
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國家的前途真是讓人憂慮。 

一味追求收視率,是電視節目品質低落的主因


這事情的根源簡單到不行,就是收視率! 
收視率控制在全台灣固定的三千個家庭裡面,
這三千個家庭是某家民意調查機構按照他們的調查方法所選出來的。 
然後廣告商在電視的廣告投放就跟著這三千個家庭的喜好而決定。 

而且跟臉書一樣,只能按"讚",反對的意見出不來,
所以只要按收視,不管收視人意見是贊同還是反對,就是收視率了。
所以,腥羶煽情的、庸俗的、物慾的、
頹廢的、灑狗血的、政論像作秀的,妖魔鬼怪全部出籠搶收視率,
電視台搶廣告商,整個社會就低智商化了!

 

分享這篇文章 給更多人,一起提升台灣電視節目的品質吧!


好文章 分享給好朋友~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是腫大本事

一個人的強大,在於能與不堪的人和事周旋!
  • 撰文者:網路文章分享
  • 8月 2015年4
     
    收藏

    我們總是先認識了身邊的人,

    才認識了這個世界。

    一個人,身邊有多少人,就有多大的世界,
    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世界。

    這些人素養的高低,
    決定了你的高雅與低俗、
    遼遠與淺狹、明媚與卑瑣。
    一句話,他人的質量,就是你的世界的質量。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不管跑多遠,終究要回到自己的世界


    在自然的山水裡,無論走多遠,
    最後還要回到這群人當中。
    也就是說,你最終要回到自己的世界裡來。
    遠足,是心靈的沐洗,
    是換一種方式讓精神突圍,
    是以自然的視覺,看清人的世界。

    臨溪流以靜對,訪草木以素心,
    登高極目知天地之大,置己蒼茫知寸身之微。
    在與山水的相處裡,
    懂得了如何跟自我所在的世界相處。

    自然示闊曠於萬物,
    只是想告訴每一個生命,走出自我的狹窄,
    不必為一人一事一物所拘泥,
    心無宕動,世界自風煙俱靜。






    自己,是自己的魔障。

    他人是你的魔障,倒不如說,你是自己的魔障。
    每個人跟外部世界鬥,
    說到底,是跟自己鬥。
    跟誰過不去,最後,都是跟自己過不去。

    身邊的世界,總有你不喜歡的人,總有你厭棄的事,
    這些必然要來到生命中,
    它們來到,只是為揭示生活的真相,
    告訴你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人之所以偉大,在於能出淤泥而不染


    一個人的強大,
    就是能與不堪的人和事周旋,
    最終,戰勝懦弱卑怯的自己。
    你救不起道德淪喪,
    但在一大片道德淪喪裡,
    你可以選擇自己巍然挺立。

    諸事放下,一切皆勝。放不下,自掙不脫。
    一個人,能釋懷,才能釋然,
    能在內心修籬種菊,自不必避車馬喧囂。
    走千里萬里,逃不出自我的喧囂,就逃不開塵世的喧鬧。
    也就是說,你安靜下來了,
    這個塵世也就安靜下來了。


    打倒狹隘的自己,才能接納寬廣世界

    不會每一個人都不合你的胃口。
    如果你總是討厭別人,那麼先討厭了
    這個愛討厭別人的自己。
    先打倒狹隘的自己,才能接納寬廣的世界。

    人往高處走,不是物質上追慕富貴,
    而是在精神層面上,與那些品高境闊的人交往。
    相看兩不厭,是因了趣味近;
    相嬉兩不忘,是因了志向合。
    然後,山高水闊,相約走天涯。


    世界那麼繁雜,你的世界仍然在


    道不同不相與謀,
    其實說的就是不在一個世界的人,
    自難在同一個語言系統。
    人生,有時候會有一些小悲劇。
    譬如,你流落到了不喜歡的世界,
    已經夠悲哀了,卻還要悲愴地強顏歡笑,
    跟不喜歡的人,把貌合神離表演成情投意合,
    把厭惡表演成親暱,把痛苦表演為快樂。

    生活,不是在逼良為娼,
    而是以此考驗你的通過性和忍耐力。
    你明白就是了。
    這個世界,看似周遭嘈雜,
    各色人等,泥沙俱下,
    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

    你若澄澈,世界就乾淨;
    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複雜。
    你不去茍且,世界就沒有曖昧。

    你沒有半推半就,世界就不會為你半黑半白。
    有些底線是必須要堅守的。
    在原則那裡,你失守的越多,人生就淪陷得越多。


    自己的世界照顧得好,

    自然不用擔心周遭的影響。

    經常在乎是否惹上塵埃,反而汙染了自己的世界!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福報七層次



    ■文/釋繼程(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圖/釋常霖

    昨天談到了福報,今天接續這個主題,再把福報的七個層次,為各位簡單說明。

    福報的七個層次,依序是:
    第一,生命最大的福報——得到人身。
    第二,人生最大的福報——學佛。
    第三,學佛最大的福報——出家。
    第四,出家最大的福報——修行。
    第五,修行最大的福報——禪修。
    第六,禪修最大的福報——打七。
    第七,打七最大的福報——開悟。

    所以我用書法寫了這個「悟」字,送給各位,也是將最大的福報,送給大家。

    其實之所以寫這個字,跟馬來西亞的政治氣氛有一點關係。本來禪堂是不講政治的,不過國家的政治,我們還是要關心一下,所以順便跟各位說個故事。不久前,馬來西亞進行全國大選,我對這件事情的關心,是有感於改變是需要的,因為一個政府,一個執政黨,如果在位太久,很多問題就會發生。西方的民主,就是因為政黨常常輪替,所以會有很多行政上的新作為;不斷地換新血,因而造就了政治的清明。許多馬來西亞民眾也希望,國家的政治能有一些調整、改變,而我自己也是站在想要改變的立場,為此也曾走上街頭,參與過一些遊行。
    生命質變,修行開悟

    這次大選,在野黨提出的口號,用的是馬來文「ubah」,翻譯成中文,就是「改變」。後來我把在野黨的這個口號,用佛教的語言,寫了一幅很大的字「悟吧 悟吧 一起悟吧」,貼上網路後,在國內引起了一些回響。

    其實「悟」的意思非常深,昨天我們約略談過。悟,可以是一種改變,可以是一個轉折,更究竟地說,它是心在修行時產生質變的過程,至於最大的質變,就是開悟。以往我很少寫這個字,幾乎沒寫,不過順著大馬選舉的因緣,這次來此參與各位的禪修,我對這個字感到特別親切,所以就寫下來送給各位,讓各位也來「ubah」一下——悟吧!你們也來改變一下。這個悟,就政治而言,可能是個改變,甚至是個改革;而對我們自己本身來說,悟也是個很重要的改變與改革。

    這一次的開示,我其實沒有刻意做什麼安排,第一天晚上,跟大家講方法,把所有的方法做個概要的介紹。到了第二天,想到我們真的需要做一些改變,因為我們把太多的習性,全都帶到了禪堂來,包括一定要睡午覺,包括一出去喝水、洗手,就總是進不來,包括打坐稍微不舒服,就要跑到旁邊去,或是到外面走走,或者去拜佛,總之就是不願意去面對自己長期累積的習氣,所以我們很多事情不能改革。為了鼓勵大家生起改革的力量,所以第二天晚上,我跟大家講大憤心,要各位面對自己的種種舊習氣,特別是不好的習氣,一定要生起力量,來改變它,這也就是「ubah」——改變的意思。

    到了第三天,我忽然想到昨天講的內容,其實就是聖嚴師父說的大憤心,那麼乾脆就把師父說的四大:大信心、大憤心、大願心、大疑情,依序為各位講解,於是第二天到第五天的開示內容,就這麼定下來了。講完了四大,第六天要講什麼呢?我就想疑情過後,不就是開悟了嗎?所以就有了第五大——大悟境。其實這些開示,都沒有預先安排,即使第二天提到生起大憤心之前一定要有大信心,但至於大信心要怎麼講,我事先並不知道,只是一開口就有了,因為開口一講話,靈感就一層一層地出來,整個課程也就這麼講完了。

    主人在嗎?主人是誰?
    其實禪修的方法,實際要如何用功,各位平常就在練習,所以我把課程的重點,放在禪修的心理。心理上的堅定,與應具備的各種基礎與條件,是禪修時很重要的內在力量。如果我們對因果、對方法有信心,更相信佛陀所說的,我們都有佛性,如此不論我們面對任何問題,都不覺得是問題,修行的心絕對是一往直前。然後我們有願力,發了開悟以及度眾生的願,心理上有了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精進,並於精進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勇猛的、趣向開悟的驅動力量——疑情。

    所以為什麼話頭參到後來會非常猛烈,很多人誤解這個猛烈的意思,以為猛烈就要表現出來,衝啊、跑啊、喊啊、叫啊,或者哭啊、笑啊,在大參的時候非要這樣才叫猛烈。其實不一定。可能有些同學也發現,有時候不是喊出來的話,會讓你們觸動,昨天在經行時,問你們「主人在嗎?」不用喊,只是提醒你們,有些人一聽,就真的聽到心裡面去了。

    「主人在嗎?」都在,但是睡著了。那怎麼辦呢?應該醒來,可是沒有人醒來,我敲了半天的門,都沒有人來開。如果有人來開門的話,我就會問他:「主人是誰?」如果他回答知道是誰的話,我會再問:「還有什麼寶可以跟大家分享?」

    其實聖嚴師父在用話頭的時候,並非一味地逼、一味地罵,例如師父當初問我:「天地在哪裡?」他不是用逼的,也不是用罵的,而我也不是喊啊、叫的。所以話頭不是一定要很猛地問與答,有些人用話頭時會有比較大的反應,是因為憋太久,他在發洩,就會哭或笑,或是喊出來,不要以為這樣就開悟了,其實不是,他只是在發洩。還有些人是情緒壓抑太久,你逼他,逼到他沒有路,他就拚了。他的拚,不是要跟誰拚,他就是哭出來、喊出來,所以這也不是開悟,只是把情緒發洩掉而已。坊間有些人用類似話頭的方法,以為把人逼一逼,讓他喊一喊、叫一叫,就開悟了。這樣開悟的人很多,不過是「誤」會的「誤」,就是我們講「大愚大誤」的「誤」。


    所謂的「猛」,是往內的,它是很有力量的。所以當大疑情生起,在不斷往內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妄念擋得住它,直到最後把疑團打破,見到本來面目。虛雲老和尚開悟時,他沒有喊、沒有叫,他只是被熱水燙到手,打破了水杯,然後說:「虛空粉碎了。」他內心所體驗到的開悟,其過程好比整個虛空粉碎。要把虛空炸掉,把現在所有的核子彈加起來,都做不到,這樣最多只是把地球炸毀而已,還無法把虛空粉碎,況且把地球炸毀了又如何,這樣只是一死;至於虛空粉碎的悟境,它的力量非常地深、非常地猛,這力量不是外在的,並且它能超越生死。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別把生命浪費在 沒熱情、沒意義的工作上

    別把生命浪費在 沒熱情、沒意義的工作上

    別把生命浪費在 沒熱情、沒意義的工作上 

    我的父親在退休後還天天來上班,樂此不疲;我們這一代,要的卻是平衡的life style」,新光集團第二代吳東昇告訴哈佛教授柯偉林(W. Kirby)。
    柯偉林正用他史學背景,在哈佛商學院教「中國家族企業」。

    「我上大學選課時,姊姊問我:你將來畢業後當一個電腦工程師比較快樂,還是做一個電腦圖像設計師比較興奮?我終於明白,而選擇了圖像設計師。現在我每天加班,都不覺得累!」這是一位台灣到美國的小留學生告訴我他的故事。
    1997年《遠見》雜誌開始仿效美國U.S. News & World Report,在台灣做〈大學學術聲譽排行調查〉。我們還為此派了同事到美國見習。調查做了二、三年,受到高三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是被評為「後段班」的學校校長十分不滿,惡意攻擊開始出現。編輯部同事氣憤填膺,因為正派做調查,被扭曲汙衊了。一位參與專題報導的記者就私下寫了一文投書《聯合報》。我讀了她的文章,拍案讚好,她的思路清晰,分析理明,文簡意賅,一一駁斥汙衊觀點。
    後來這位女記者考上東吳法學研究所,當律師去了。
    幾個例子說明了:一個人能在工作上有熱情,源自於他的興趣和才華;因為工作有熱情,他才會全心投入,不斷創新成長。
    被尊為「世界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他的《讓天賦自由》一書中舉了許多例子,說明每個孩子都有天賦。印象最深的是舞蹈家吉莉安,從小被認為是過動兒,因為她老是不斷扭動身體。老師甚至提醒媽媽帶她去看醫生,後來羅賓森建議媽媽送她去學舞,而成就後來的吉莉安。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