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別把生命浪費在 沒熱情、沒意義的工作上

別把生命浪費在 沒熱情、沒意義的工作上

別把生命浪費在 沒熱情、沒意義的工作上 

我的父親在退休後還天天來上班,樂此不疲;我們這一代,要的卻是平衡的life style」,新光集團第二代吳東昇告訴哈佛教授柯偉林(W. Kirby)。
柯偉林正用他史學背景,在哈佛商學院教「中國家族企業」。

「我上大學選課時,姊姊問我:你將來畢業後當一個電腦工程師比較快樂,還是做一個電腦圖像設計師比較興奮?我終於明白,而選擇了圖像設計師。現在我每天加班,都不覺得累!」這是一位台灣到美國的小留學生告訴我他的故事。
1997年《遠見》雜誌開始仿效美國U.S. News & World Report,在台灣做〈大學學術聲譽排行調查〉。我們還為此派了同事到美國見習。調查做了二、三年,受到高三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是被評為「後段班」的學校校長十分不滿,惡意攻擊開始出現。編輯部同事氣憤填膺,因為正派做調查,被扭曲汙衊了。一位參與專題報導的記者就私下寫了一文投書《聯合報》。我讀了她的文章,拍案讚好,她的思路清晰,分析理明,文簡意賅,一一駁斥汙衊觀點。
後來這位女記者考上東吳法學研究所,當律師去了。
幾個例子說明了:一個人能在工作上有熱情,源自於他的興趣和才華;因為工作有熱情,他才會全心投入,不斷創新成長。
被尊為「世界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他的《讓天賦自由》一書中舉了許多例子,說明每個孩子都有天賦。印象最深的是舞蹈家吉莉安,從小被認為是過動兒,因為她老是不斷扭動身體。老師甚至提醒媽媽帶她去看醫生,後來羅賓森建議媽媽送她去學舞,而成就後來的吉莉安。

·         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