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過後,胖妹也回到台北,家裡回復安靜狀態
獨居已經習慣,為人父母者有幾人像我樂在其中
空巢期是為人父母者必經的一個過程,我不抱怨
人口學家即認為因為生育率的下降與人類壽命的延長,家庭經歷空巢期的時間也會跟著拉長,所謂空巢期是指家庭中子女長大且不再住在家裡的階段 。
早期的研究認為只有婦女才會在子女都離家之後會產生焦慮、悲傷或沮喪等不良的症狀,也就是所謂的「空巢期症候群」。近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有些父親在此階段對於孩子離去的反應會較難接受,他們可能會懊惱自己未多花時間和子女相處,相反地,女性因為大多擔任主要照顧者的角色,有些母親反而會認為空巢期是一個“麻煩已離去”的美好時期。
星雲大師開示~
現代家庭人口稀少,兒女長大外出求學、就業之後,使得原本以兒女為重心的父母,面對著空蕩的房子,莫名地產生一種孤獨感。當面臨所謂「空巢期」時,若不能盡快調適,生活品質也將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如何面對空巢期」提出四點意見:第一、聚會善友來訪:為了讓兒女生活過得好、接受最好的教育,現代父母經常忙得昏天暗地,除了工作上的交際應酬,難得有時間與親朋好友往來。因此,這個時候建立親友感情是很重要的。經常與朋友聯絡,邀請三五好友到家裡小聚,聊聊天、談禪問道,互相切磋交流,不僅可以娛樂身心,也可以轉移生活的重心,何嘗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呢?
第二、培養各種興趣:年輕時喜歡做的事情,往往因事忙而不得兼顧,因此,這段時間正好是再度培養各種興趣的時期。一個人不只有一種興趣,可以有多種興趣;甚至不只是動態的興趣,如打球、跳舞、跑步等,還可以有靜態的興趣,如抄經、集郵、繪畫等。興趣不但能昇華情緒,擁有自我,也能幫助別人一起面對空巢期的寂寞;培養興趣愛好,不僅分散內心對孤單感的著意,也能豐富自己的生活。
第三、關心社會公益:除了關心自己的家庭,進一步還要擴大關心的層面,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好比投入公益,到學校當愛心媽媽、到醫院慰問病人、服務社會弱勢團體、到寺院裡當義工等,讓眼界更加寬闊,讓心量更加廣大,則關注「小我」的心,也將轉而關注「大我」了。
第四、建立信仰力量:有人說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其實心好是為人的基本條件,生命的圓滿還需要許多資糧作為增上緣。倘若我們的心好,為什麼不發揮宗教奉獻的精神,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呢?因此,建立信仰的力量,發大菩提心,服務大眾,心靈才有寄託,生命才會更具價值。
人生各種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關卡;當生命陷於低潮時,當提醒自己「走出去」,看看世界,與社會接軌,藉由朋友之間的往來、興趣的培養、獻身公益、建立信仰來開擴自己的胸懷。因此,「如何面對空巢期」有四點建議:
第一、聚會善友來訪,
第二、培養各種興趣,
第三、關心社會公益,
第四、建立信仰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