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地藏經》與生死學

談《地藏經》與生死學 法鼓山齋明別苑分享臨終救度法門

日期Icon2014-11-02‧2014年
轉寄好友 (另開新視窗)轉寄好友友善列印 (另開新視窗)友善列印
 
推廣法鼓山弘化專案的果慨法師,於1日上午9點,前往法鼓山齋明別苑以「地藏經與人生最後一件大事」為題,向420多位民眾進行專題演講,分享佛教的臨終救度法門,大眾心懷踴躍坐滿大殿與兩旁教室,共享一場感人而深刻的智本場次演講,是「歡喜看生死」系列講座中的一堂課,課程聚焦在「臨終」的過程。「地藏菩薩因地修行時,從婆羅門女到光目女,都是為救度剛往生的父母,進而發出『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因此,《地藏經》十三品中,有七品都在談臨終關懷。」法師點出《地藏經》的特殊之處,也讓大眾明白臨終的重要性。
 

法師也引用《瑜伽師地論》,說明臨終的心理階段,可分為明利心、昏迷心、悶絕、往生四階段。而從進入昏迷心之後,就準備開始歷經四大分解、五蘊分離的過程。佛經在描繪四大分解之苦時,曾以如生龜脫殼、風刀解體為喻。「其實,臨終的苦,不只是官能感覺上的苦,真正的苦,是精神上的苦,你放不下『自我』,放不下『我所有的』,那才是真的苦」。
 

「能放下的人,一下子就走過那個過程。但大部分人放不下,人已經上船了,但還頻頻回頭望。」法師說明,如果觀念正確,臨終時不會走的那麼苦。因此,他也提醒大家,方法不是臨終時才拿出來用的。「講生死學,其實重點在『生』,平常就要努力準備。到『死』,一切都來不及」。
 

那生時該如何準備呢?果慨法師指出,經典中決定往生的力量有四種──隨重、隨習、隨念、隨願。而大部分人,都是屬於前三者,隨著累生累劫的重業、習氣,以及八識田的心念種子而走。「四大分離,就是一個重新排列組合的過程,如果此時冒出來的都是惡念惡習,那麼地水火風重新組合,就成為惡道眾生」。
 
 
因此法師提示大眾,修行就要從「念」和「願」這兩處下手。法師引用蕅益大師法語:「若無平時正念,絕無臨終正念。」鼓勵大家平時要練習常常提起正念,「把心住在三寶地,念佛念法念僧,那就是最清淨的正念。」法師並引用清代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勉勵大眾不要害怕發願,要以願力來累積修行厚度,也依仗願力帶領自己和眾生,一起出離煩惱輪迴。
 

在場聽眾表示,法師的殷殷叮囑,讓大眾感動因為地藏菩薩的大願、聖嚴師父的悲願,才有三寶住世、才能親近人間淨土。齋明別苑的生死學專題講座,讓人心中流動清澈的喜悅,不僅是從生死裡看智慧,更接引一個個的好願,歡歡喜喜地走向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 文:黃憲宇 201411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