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找回自己

《找回自己》:化「私我」為「無我」
我們常聽人說:「這個人太自私自利了。」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帶有負面評價的意味。
其實,自私是正常的,自利也是正當的,
因為人如果不自私、不自利,恐怕很難生存下去。

實際上所有的生物都是自私的。

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
就是說萬物在自私的原則下,都有爭取自我生存下去的本能。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自私」的用意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
以求得立足的空間、生存的機會,延續自我的生命。
既然人也是萬物之一,就會有自私這種原始的動機,
所以應該也算是正常的,不能以對錯來評斷。
「自利」也是如此,因為對自己有利,才得以生存下來。
否則,連自己都無法生存,都不存在了,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呢?
但是,「自私自利」也有幾個階段和層次:
第一,自私、自利,但不會妨礙他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和道德標準。
第二,雖然自私、自利,但同時又能夠利益他人,
這就是自利利他,也是菩薩修行的第一步,但這還是凡夫的境界。
第三,即使是對自己沒有利益,可是對眾生是有益的事,
也要秉持「捨己」而「為人」的精神。這也是古往今來很多大宗教家、
哲學家們所主張「大公無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雖然說自私自利並不一定錯,但是,從佛教的立場來看,自私好嗎?
自利對嗎?自私自利的結果,就會造成佛法所說的「我執」,
衍生一切的煩惱。即使是到前面說的第三個層次,還有一個「大我」,
還是有一個「我」,有我就有煩惱;
因此在第三層之後,還有一個第四層,那就是「無我」的境界。
佛法中說的「無我」,
是把個人一己的私利,分享給一切眾生,化個人的利益為大眾的利益;
也就是說,凡事均先想到大眾,無私地奉獻給大眾。
而在大眾得到自己的幫助和利益之後,既不邀功,也不會希望求得回報,
心中更不會牽牽掛掛,計較自己幫了多少人的忙、
救了多少眾生、做過多少好事,這也就是「菩薩道」的精神。
「菩薩道精神」的涵意,
第一要「上求佛道」,第二要「下化眾生」。
「求佛 道」是成長自己的智慧,增長慈悲心;
「度眾生」則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這不但都圍繞著「利」來進行,
從中增加自己的福德、功德,
而且還能同時完成「自利」和「利他」
,將自私的「私」完全消融、化解。
一般人在聽到這個道理之後,多半都覺得這個道理很好,
也很願意學,可是真正要去做,卻又很困難,不是那麼簡單達到。
以這四個層次來說,我們至少要做到第一層,
可以做為進步到第二個層次的基礎。
但是要做到第三個層次,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更何況是第四個「無我」的層次,
雖然不容易做到,但也不是不可能,
至少可以把它當作是努力的大方向和目標,腳踏實地的實踐下去。

跑西方


大迴向又稱「跑西方」,
跑香的用意,是要讓大家發起懇切念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的願相應。

在2014年將盡、2015年將近的時刻,
大眾專心一意稱念西方三聖名號,
搭著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一起跑西方。
極樂世界的環境莊嚴,那裡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底純以金沙布地等,
都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最特別的是,
極樂世界的眾生每天一大
用布袋盛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而且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回到極樂世界聽法。
我們在娑婆世界一尊佛都看不到,
那麼殊勝的地方,不去太可惜了,
所以大家要趕快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佛弟子應當受菩薩戒

【有戒可犯是菩薩 無戒可犯是外道】
聖嚴法師
菩薩行,是眾生成佛的正因,所以菩薩修行之初,要發菩提心,立定為利益眾生願成佛道的決心。
如何發菩提心?
受持菩薩戒,為必要之階梯。
因為在受戒過程中,得大善知識的引導,才能真正生起此心,種子一經播下,直至成佛永不敗壞。
菩薩戒的本質,在使人發起無上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基本原則,即四弘誓願,
我傳授的菩薩戒,就是以四弘誓願及三聚凈戒為基礎,再以凈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
其中三聚凈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利益眾生戒,乃是菩薩戒的特色,也是菩薩戒的總綱。
這三條戒總括了大乘佛法的全部精神,那就是:止一切惡、修一 切善、度一切眾生;
止惡、行善、利益眾生,這正是我們為佛弟子已做、正做、當做的份內事。
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受戒後不必擔心會犯戒, 也不可以尚未受戒便準備犯戒。
事實上,受戒之後就有多方善緣自然助你持戒,此乃戒體本身的功德。
縱然不小心犯了戒,也不必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通俗觀念嚇倒,
凡夫地的初發心菩薩,就是要在七倒八起或九倒十起的情況下奮發向上。
一旦受了菩薩戒,便已進入諸佛國土的菩薩數量之中,
因為發菩薩誓願,並受菩薩 戒者,即是初發心的菩薩。
雖然常犯戒,但可懺悔、重受,漸漸地便會越來越清凈、精進,仍算是菩薩。
若不發菩薩願,不受菩薩戒,雖無戒可犯,也不是菩薩,
因為無警惕心,易起惡念、做惡事,越做越多,尚不自知。
其實,戒的功能,在于清凈與精進;律的作用,在于和樂與無諍,
這不正是切合我們今日世界每一個家庭及社會之所需?
以三皈、四弘誓願、三聚、十善組成的菩薩戒,是人人能夠受持、應該受持的菩薩凈戒。
為佛弟子應當受菩薩戒,並積極地實踐此菩薩戒的精神。

母狼——一個影響了很多人一生的故事







 
  • 分享到Facebook
  • 分享到Plurk
  • 分享到 Twitter
母狼——影響了很多人一生的故事(網路圖片)母狼——影響了很多人一生的故事(網路圖片)

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了,沒有去找事,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
最近跟他父母要錢,想去美國遊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髮說:「你如果真的要為孩子好,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
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我妹婿是美國人,從小就想作水手,嚮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唸書。
雖然他父親是醫生,家庭經濟環境許可,但是父母並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裡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錢。
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他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三季。
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唸書。因為他是在自己深思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出來就業。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雲,一直做到總工程師。
有一次,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說這件事影響了他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打工時,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他們很緊張的四處搜尋,結果發現是一隻母狼腳被捕獸器夾住,正在號嚎,他一看到那個奇特的捕獸器,就知道是一名老工人的,他業餘捕獸,賣毛皮補貼家用,但是這名老人因心髒病已被直升機送到安克瑞契醫院去急救了,這隻母狼會因為沒有人處理而餓死。
他想釋放母狼,但母狼很兇,他無法靠近,他又發現母狼在滴乳,表示狼穴中還有小狼,所以他與同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狼穴,將四隻小狼抱來母狼處吃奶,以免餓死。
他把自己的食物分給母狼吃,以維持母狼的生命,晚上還得在母狼附近露營,保護這個狼家庭,因為母狼被夾住了,無法自衛。
一直到第五天,他去餵食時,發現母狼的尾巴有稍微搖一搖,他知道他已開始獲得母狼的信任了,又過了三天,母狼才讓他靠近到可以把獸夾鬆開,把母狼釋放出來。
母狼自由後,舐了他的手,讓他替牠的腳上藥後,才帶著小狼走開,一路還頻頻回頭望他。
他坐在大石頭上想,如果人類可以讓兇猛的野狼來舐他的手,成為朋友,難道人類不能讓另一個人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
他決定以後先對別人表現誠意,因為從這件事中看到,先釋放出誠意,對方一定會以誠相報。
(他開玩笑說,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禽獸不如。)
因此,他在公司中以誠待人,先假設別人都是善意,再解釋他的行為,常常幫助別人,不計較小事。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爬得很快。
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過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是比被助的人快樂得多,他對我說,他一直很感謝阿拉斯加的經驗,因為這使他一生受用不盡。
的確,只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珍惜,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經過磨煉了才會成熟。
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煉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自食其力。
重要的是父母要捨得放下! 悟到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一個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來源:網路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我的未來不是夢系列

市立大學主辦的「我的未來不是夢」系列專題講座,22日由導演吳念真打頭陣,講題為「人生路途廣─沒有計畫、唯有認真」。吳念真以自身經驗勉勵年輕學子:「人生沒有計畫,唯有認真。」他同時向大家提出挑戰:「我們(這輩人)是應該交棒了,但是你們準備好了嗎?」
臺北市立大學校長戴遐齡表示,吳念真的分享就像在庄腳(鄉下)廟裡的歐吉桑講古,既風趣,又有發人深省,「現代年輕人將面對更多的挑戰,如同吳念真所言,只有用兩個字來面對,就是:認真。」
主持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表示,「過去一年,社會上世代對話的需求強烈,吳念真不但是年輕世代的典範,也用他的作品創造了和年輕人對話的機會。」
吳念真說:「當時的人生不可能計畫,計畫是要本錢的,如想當醫生,除了功課要好,還要家裡有錢支持你念7年醫學院。」
日記練創作 成小妹讀本
吳念真表示,早年因家庭與社會環境條件不佳,他時時提醒自己在職進修,到台北工作2年後,他就與雇主商量,晚上撥出時間到夜校就讀,進修完成高中學歷,當兵回來後又進入大學會計系進修部就讀,「那時候我就想只有念書可以改變我的人生。」
從持續進修感受人生微光的吳念真,即使在軍中也不忘讀書,「當時我為了修煉自己文本創作的能力,每天寫很長的日記,訓練自己說故事。」
吳念真說,當時的天氣、感受、朋友和軍隊的種種都成為他日記的題材,「當兵2到3年下來,我累積了厚厚兩大本。」吳念真打趣地說,自己的日記後來成為妹妹上廁所時的小說和讀本。
談到現代年輕人所學常與志趣不符的狀況,吳念真直言,「如果所學不適合自己,要趁早轉系,寧可浪費2年,也不要浪費一輩子在沒有興趣的事情上。」他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不要勉勉強強,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痛苦。」
「我的人生沒有計畫,但是每個機會都認真地把握住了。」吳念真是礦工之子,初中畢業後,一開始先到學校當工友,「當時辦公室是磨石子地板,拖起來費時費力,後來我想到打蠟,可以讓地板好拖又光亮,因此利用假日到學校無償加班。」
多付出一點 能獲得更多
吳念真形容,難忘星期一上班時,長官看到地板傻了眼的神情,雖然沒有多說什麼,月底卻默默幫他加薪,「我只是希望標準比別人高一點,多付出一點,就會有不一樣的東西長出來。」
吳念真把同樣的拚勁帶到軍中,3年的軍旅生涯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重要養分,「那3年我彷彿成長了20年。」吳念真服的是3年兵役,又抽到金馬獎,金門服役期間幾乎無法回台,但他卻發揮拚戰精神,「也許是媽媽訓練得好,我把自己區域碉堡前面的路掃得特別乾淨。」因而獲得營長青睞,掌管部隊行政事物,也得以接觸充滿「故事」的士官長。
這群隨國民政府來台,在台無親無故的老兵,是阿兵哥眼中的魔鬼士官長,與同袍之間有許多磨擦,吳念真更經常與之爭吵,「但是吵著吵著,我卻和他們建立很深厚的情感,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
吳念真曾聽一個極凶的士官長談起自己的故事,原來士官長不到20歲就被抓入伍,當時老婆抱著孩子送行,「他跟我說,自己離家前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看到小孩子的腳在晃,老婆卻被別人推走,而他永遠記得孩子腳上穿的是,繡著老虎花紋的小鞋。」
「那麼粗魯的一個人,卻有那麼深刻的感情。」吳念真說,這個場景就像是小說、電影會出現的情節,令人鼻酸動容。
吳念真坦言,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有限,能有多少可說、可講的故事?但若是願意聆聽別人的故事,他人的生命經驗也能變成自己的故事。
「這些工作對我來說都是意外,我何其有幸可以遇見這些人,我也努力把握每個關鍵機會,誰也沒料到我日後會成編劇,因此這些故事都是滋養我的養分。」
想說動人故事 投身編劇
提起自己的創作之路,吳念真表示,除了對文學的熱愛,還有許多有趣的天時、地利與人生機運。
吳念真笑說,自行編印的第一本書,竟然是在軍中誤打誤撞成刊的「黃色書刊」,當時已經是老兵的吳念真,一次一時興起,跟長官借了從各單位沒收的國外情色雜誌,雖然養眼的圖片都被剪光,只剩下文字,但他想以此來練習英文。
本來只是用來打發時間,沒想到一讀之下如獲至寶,許多文章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投稿,分享自己的獨特經驗,好學的吳念真便拿出字典來逐字翻譯,「我自己又加油添醋一番,變成一篇篇生猛故事。」
後來,吳念真將這些譯作印刷成刊,還作弄那些士官長,說看完要考試,「一開始他們罵得要死,後來下午馬上問我下集呢?」
不過,真正影響吳念真從文字走向影像創作的人,則是他的父親,「那時候我已經寫了很多小說,但是每次給爸爸看,他都睡著,我開始想怎樣能夠引起他的興趣?」隨後吳念真發現,當時以瑞芳礦工故事為主題的影片《芬芳寶島》,在礦工間發生極大迴響,甚至引起罷工事件,他震撼於影像的力量,從此立志投入此行。
「後來徐進良導演找我寫劇本,我創作了人生第一個劇本《香火》。」吳念真把握住這個機會,下了極大工夫,當時2萬5000字的稿子他來回修改8次,實際寫了近20萬字,這樣「耐操」的精神也讓他得到電影公司青睞,延攬他當編劇,讓吳念真正式踏上編劇之路。
「因為你多下些工夫,人生就莫名其妙移動到另個角度,且因為有趣,就一直繼續做下去了。」
說故事要訣 讓別人聽懂
吳念真之所以成為「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人」,來自他長年傾聽與同理別人的能力,「傾聽別人的故事,吸收成為自己的養分;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說話」是他的不二要訣。
當兵時,吳念真接下大家引以為苦的行政職,管理部隊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餉薪等雜事,因此他與最難搞的老士官長接觸,不過他以真心和時間贏得他們的友誼,因此讓他聽了很多身世飄零的故事,成為他作品中深沉的人性底蘊。
「我認為講話很重要,要用對方可以理解的方式講故事。」後來擔任編劇,吳念真一樣是藝術、商業片無所不接,因此他和各類型導演合作,也接觸不同的片商,建立自己五湖四海的人脈。
「過去台灣拍電影的老闆很多都是流氓,沒人會看你的企畫劇本,你要直接講給他們聽。」因此,吳念真自嘲自己不是最會說故事的人,而是「全台灣受最多壓力去講故事的人」,「導演會給我壓力,因此我學會用對方能聽懂的方式說故事給他們聽。」
談到為什麼可以跟不同的人打成一片,合力創作,吳念真說,「大概是我的個性吧,我覺得人生苦短,什麼都要去嘗試,因此我會接觸不同的導演,跟各行各業的人交朋友。」
「每一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多認識一個人,就是生命留下來的印記。」吳念真說,自己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成就,人生到最後,他希望可以告訴孫子,「你的爺爺不管走到哪裡,人家都對他很好,他也對每個人都懷抱著興趣。」
因此,吳念真對兒子的期許除了健康、樂觀、幽默以外,也期望兒子有「很多朋友」,「當你有很多朋友時,就不會覺得寂寞,也可以聯合朋友的力量完成很多事情。」吳念真停頓了一下,「不知道耶,有朋友,要完成什麼好像容易一點點。」
談接棒:不干預孩子人生
吳念真以《人間條件6》持續開創票房佳績,22日演講現場,有聽眾談到是否將接棒給兒子吳定謙,吳念真維持一貫開明的態度說,「不干預兒子的人生,即使他成為創作者,也一定不能重複父親的老路。」
很多人以為吳念真的兒子吳定謙選擇讀戲劇系,是受到他的影響,但其實吳念真對兒子走哪一條路,沒有意見,也不干涉,「我認為兒子是獨立的個體,他選擇什麼路與我無關,我只負責提供他健康而正常的成長環境。」
吳念真提到,就讀戲劇系的吳定謙,後來常與他討論戲劇,甚至對《人間條件6》的燈光與音樂細節有意見,不過吳念真說,「《人間條件6》在台北首演之後,兒子在後台抱著我、稱讚我做得好,讓我很感動。」
談到新世代的未來,吳念真認為新世代對未來的選擇比以前多,但是挑戰更大,「現在的年輕人壓力比我們當時大,不僅要面對島內的競爭,還要面對對岸13億與世界各地年輕人的競爭。」
吳念真勉勵年輕人,「現在大學已經變成基本教育,如果要贏過別人,需要更專注在工作上,如果不能達到同齡的1%,領一般薪水也是常態。」不過吳念真也以對兒子的期許勉勵聽眾,「我不期待兒子變成多了不起的人,只希望他健康、樂觀、幽默,還有『很多朋友』。」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文明病

摘自: 《履三寶地 》,作者:鞭鼓生
處身在現代社會中,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被忙碌與緊張推著走。
雪公說:「世間事,千萬端。百不自由,時時生憂煩。」
走著走著,究竟有幾人得以滿意成功、心想事成?生活上、感情上、事業上,遇到不如意,一樁樁的壓力,逼得精神上,心理上無法承受,加上缺乏關懷與支持,就很容易掉入憂鬱的情緒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廿一世紀的三大疾病,第一癌症;第二愛滋病;第三就是憂鬱症。癌症和愛滋病,大家比較明白其嚴重性。然而憂鬱症呢?
這種「心情鬱卒」的毛病,多半人都認為是「自己想太多」的情形,竟然也和癌症、愛滋病一起並列為廿一世紀三大疾病。專家還統計說,患重度憂鬱症的現代女性,比率高達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四人中有一人會得病。
而在學佛圈內,也經常碰到患有憂鬱症的蓮友。其實,憂鬱症的本質和癌症或愛滋病有很大不同,它需要治療、可以治療,並且有很大機會治癒。
因此,患憂鬱症的蓮友們,也要勇敢地面對它,萬萬不可輕忽,同時得隨時注意自己及周邊的親友,是否困在自己的憂鬱情緒中。的確,每個人都有憂鬱的日子,那些日子,或覺得心裡亂糟糟,或茫然空洞,或寂寞孤單,或暴躁不耐,整個人精疲力盡,無法提振,乃至於會想結束生命,真是其慘無比。然而,真的無法可施嗎?
專家說,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哲學來舒解情緒是必要的,並提供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1、找事情做,轉移注意力,例如散步、種花、騎腳踏車、閱讀勵志書籍等。
2、找朋友傾訴,加以發洩。
3、凡事只求盡力,結果的呈現並非自己可以決定。
4、營養能控制情緒,運動有助於克服憂鬱症,如果平日就有運動的習慣,不妨試著耗盡全身力氣。
5、去醫院找身心醫學科,讓醫生幫你找出不舒服的原因,讓你輕鬆戰勝壓力。
印祖云:「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念佛是淨業正因,患了惱人的文明病,除了參考專家的處方外,更是要誠心念佛,求佛慈悲願力,哀愍加被,宿障自除,善根增長。

如實12月活動

仁義養護之家,每兩個月辦一次慶生活動,如實行益會,躬逢其盛參與慶生會,
今日與多位人瑞級的長輩們,一起過生日,我們何其榮幸。
每次的活動都要辦得有聲有色,單靠如實行益會目前的實力,難有好成績,
但皇天不負苦心人,再一次偶然的機緣,我認識了酷爸爸薩克斯風樂團的陳耿皇團長,厚著臉皮詢問(請問您有在做公益表演?)誰知!他們有個樂團,今日他們分成兩組人馬,
一組來支援本活動,萬分感謝。公益活動有實現當初我的想法,邀大家聯盟辦活動


上個月獲得雲林縣薩克斯風管團的協辦,此活動讓人印想深刻。
活動不只是限於娛樂老人,本會七月也計畫南下高雄智能障礙中心去關懷,
八月份也有育幼院帶活動的規劃。
今日本會新入會的(朱品小姐)是如實行益會,將來辦活動的最佳主持人,

與會的會員表現讓人不禁要給大大稱讚,


連酷哥林明敏都融入老人群中,
高雄的順子放下(得登革熱的媽)趕來參加,
燕玲金良這對璧人,這類活動駕輕就熟,

首次參加活動的廖博士也有大將之風,拿起麥克風完全不生疏,

活動後銀招告知(她老公蜂窩性組織炎)讓她參加活動無法放鬆,
但我們都能放下私務,因為一個月一回的佈施機會,錯過可惜。


今天再召一名新人加入本會,如實行益真心行益,不怕您貨比貨,只怕不識貨。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神棍特徵

這本書是索菲亞自政大宗教研究所畢業後所出的書籍,
與她之前兩本著作有很大的改變,增加許多學術的風味。
其出書的目的,希望分享神棍的十大行為特點,希望能降低神棍得逞的機率。
這一段很有意思,著實精彩!
索菲亞分析「神棍特徵」的十大特點:
神棍特徵一:總是一步一步試探,看看你的底線為何?
神棍特徵二:缺乏現實感,將不相干的因果拉在一起。
神棍特徵三:許你一個美麗的未來!
神棍特徵四:強烈控制慾,剝奪對方的自主權。
神棍特徵五:聲稱為你做了許多無法印證的恩惠。
神棍特徵六:你不會是唯一的受害者。
神棍特徵七:千錯萬錯,絕對不會是他的錯。
神棍特徵八:沒有固定工作或事業不順,或者神明一定要他當個「修行人」。
神棍特徵九:就是會讓你知道他總是與大人物來往,等級很不一樣。
神棍特徵十:如果不照做或是要脫離,後果會讓你追悔不及,悽慘落魄,窮途潦倒等等。
 還有一些常見問題的回答,以及宗教議題的省思。
以下,謹節錄一些佳文,於此推薦。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普請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圓滿結束,昨天全山大普請,僧俗四眾一齊將壇內、壇外恢復原狀,您是否也參與其中呢?
何謂出坡、普請?
出坡,是出於禪林從事作務、勞役時,普皆請求大眾,上下合力,又稱為「普請」,是由唐朝禪宗百丈懷海禪師制立清規以定叢林綱紀,施設「普請法」的出坡制度。為何勞動稱為「出坡」?聖嚴法師在《禪鑰》提到:「當時禪宗的寺院是在山間,每天是到山上耕作,所以叫做『出坡』。」
出坡是不論尊卑上下,年齡大小,一律要隨眾勞動,墾荒掘土,蒔秧、種菜、栽竹、鋸樹、劈柴、擔水、燒瓦、運磚、製工具、造房舍,全由僧眾自己動手。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記載,此制在唐代就已經行於各地,當收穫蔓菁、蘿蔔時,寺中的上座等都要一起揀葉;如庫頭無柴時,院中僧眾等皆要出去擔柴。
後世「普請」僅限於輕微勞動,如四月佛誕摘花、六月曬藏、曬薦(曬墊席),平時園中摘菜、溪邊搬柴及節前寺舍掃除等。現代出坡的範圍愈來愈廣,而且也比古代更多樣性,除了有動態的日常寺務勞動坡務,也有較靜態如文書、教學等工作。
不過,今日,中國大陸仍有許多禪寺保持「出坡」的制度,除了百丈禪寺外,還有聖嚴法師在《步步蓮華》提到的靈巖山寺,此寺擁有一座茶園,所以全寺的僧眾都要出坡。還有參訪國清寺的智者大師肉身木塔時,只有四位老僧看顧,他們除了早晚課誦及念佛之外,白天就是打掃環境以及出坡耕作,吃的菜和茶葉等普通食物,都是自給自足。位居山間的大陸禪寺大都仍保有「農禪家風」,農忙時,寺院中的僧人都要下田幫忙。
臺灣寺院則在大法會結束後,全山會進行「大普請」的善後工作,除了常住眾外,也會邀請信眾一起參與。在禪七期間,除了每日的出坡,有時也會安排「普請」,禪眾一起出坡打掃、整理禪堂四周的環境,共同成就修行環境。(編輯室)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佛前三炷香

許多善男信女 經常到寺院,在佛前燒香磕頭,

祈福祈壽祈子,祈求陞官發財、姻緣美滿、萬事勝意。
作為一種善意的精神寄託,只是你知道嗎?
在佛前 上的這 三柱香 
可是另有更深的涵義喔!。
 

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在佛前上三柱香
是一種對覺悟者的恭敬行為,
發願行為,也代表著一種因果邏輯。

你上的 三柱香,分別叫 戒、定、慧

第一柱香:戒香,
在佛的面前表達決心,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

第二柱:定香,
希望自己能夠凡事入定、平心靜氣的處事;

第三柱香:慧香,
祈求自己 得到智慧。

戒、定、慧,三者是「破迷開悟」的方法,
也是一種因果關係。
只有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心才能定得下來;
心定下來之後,才會出現"定能生慧"的結果。
相反的...
如果一個人 整天想著陞官發財、斂物斂色,
打人整人,偷雞摸狗,貪污受賄,"上下交爭利"
他的心怎能安定下來呢?
心動神疲,無暇靜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滿智慧呢?

下次燒香禮佛時,

記得可以默念 """" "


不妄念、靜心思考,你的願望,當然 就能更快達成囉!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發脾氣與發瘋

【發脾氣其實就是短暫的「發瘋」】
《別讓脾氣毀了您》
每天讓自己必看一遍,直到一切慢慢改變~
【壞脾氣只能使人獲得「一時之痛快」,而卻會給自己帶來「長久之痛苦」】
泰國的傳奇人物─白龍王告誡: 【人只要脾氣好,凡事就會好】。
 很多人來到這裡都問我︰ 我的事業好不好?家庭好不好?
孩子好不好?姻緣好不好?我只是回答一句︰『你的脾氣好不好』?
人的一生都在學做人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
人生不管是士農工商,各種人等,只要學習就有進步。
第一、【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
認錯的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老天爺還有佛菩薩,
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
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牙齒都掉光了,
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
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
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
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生忍】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萬事都能消除。
忍就是會處理、會化解,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有了忍,
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
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相互了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
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第五、【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就把它放下,
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
人生的歲月有限,認錯、尊重、包容才能讓人接受,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學習感動】
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
感動是一個愛心、菩薩心、菩提心,在幾十年的歲月裡,
有許多事情、語言感動了我們,所以我們也很努力的想辦法讓別人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為了生存,要維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不但對自己有利,
也讓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孝親的行為。
『愛發脾氣的人 貴人遠離 小人親近 最後福報耗盡』
每天晚上睡覺前問問自己:【今天我發脾氣了嗎?】
※若要生生世世跟他人結下好緣份 千萬不能亂發脾氣呢,
而且愛發脾氣的人下輩子果報都是醜陋相居多 
因為你的臉猙獰醜陋對人 自然果報也是醜陋※
大氣之人必有大的福氣!~劉素雲
不要在意別人在背後怎麼看你說你,
因為這些言語改變不了事實,卻可能攪亂你的心。

心如果亂了,一切就都亂了。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 不理解你的人,不用你解釋。
因為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見人心。

人貴在大氣,要學會對自己說。
並請相信,真正懂你的人, 絕不會因為那些有的、沒有的而否定你。
養好你的大氣, 大氣不是性格,是一種人格魅力。
大氣是一個人的氣質或氣度,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一種外觀表現,
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對外散發的一種無形的力量。
大氣不是從小生來的,而是經歷生活慢慢培養出來的浩然之氣,
是一個人對社會、對生活所持有態度的一種意識,
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裝是裝不出來的。
大氣是談吐大方得體,處世自然和諧,生活態度平和,不急噪,不懈怠,
不該出手的時候呆若木雞,該出手時讓人瞠目結舌。
  大氣是總能高屋建瓴地去看待問題,讓人感覺厚重,像一本好書,讓人蕩氣迴腸,不輕不浮,無論從何種角度去看,都不會感覺索然無味,一旦讀起來讓人愛不釋手,受益非淺。
  大氣是一種忍讓。不輕易拿自己的涵養挑戰別人的淺薄。
  大氣是一種淡泊。金錢名利浮雲過,我心自有明月在。
站起來堂堂正正,倒下去摔成八瓣,藕斷了絲就不要牽連,
激流勇退,放棄時毫不猶豫,追求時持之以恆,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大氣是讓人感覺敬重而不是敬畏。
對朋友忠誠,對父母孝順。
站在一定的高度而從不讓別人感覺你的高度,更能贏得別人的刮目相看。
  沉澱自己,多思考,多學習,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可以做不到,但內心永遠不要放棄。放開眼界,能跳多高就跳多高,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大氣就是你自己,把自己養好,養好你的大氣!
大氣是一種謙虛。
半瓶子水總是在瓶子裡晃蕩,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輕視任何人,
多從別人身上找自己的短處,不崇拜任何人,但很善於多學習別人的長處。
大氣是一種態度。
孔子見齊景公面不改色,都是平常人,心中沒有神,
見賢思齊,而不是懼賢,時刻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大氣是一種境界。
海到天邊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站得高看得遠!
大氣是一種財富。
和自己身體結合在一起,誰也拿不去,
爆發出來讓別人嘆為觀止,隱藏起來讓你從容立世。
大氣是一種修養。
發怒時要看看發怒的對像是誰。
可以和比你高出很多的人發火一萬次,而不要和一個乞丐發一次怒。
大氣是一種深度。
別人可以猜測不到你內心有多深,但永遠不要讓別人對你抱有懷疑和敵對心理。

做到真正的大氣很難,如果做到就有大格局了。

超越正面思考

在林肯當選總統時,整個參議院的議員都感到尷尬,
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
當時美國的參議員大部分出身望族,
自認為是上流、優越的人,
從未料到要面對總統是一個卑微的鞋匠的兒子。 
於是,林肯一次在參議院演說之前,就有參議員計劃要羞辱他。
當林肯站在演講台的時候,
有一位態度傲慢的參議員站起來說:
「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
個鞋匠的兒子。」
所有議員都大笑了起來,
為自己雖然不能打敗林肯而能羞辱他開懷不已。
林肯等到大家的笑聲歇止,坦然地說: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
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
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做得那麼好。」
參議院陷入一片靜默,林肯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
「就我所知,我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鞋子,
如果你的鞋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
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是我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到了做
鞋子的藝術。」
然後他對所有的參議員說:
「對參議院裡的任何人都一樣,
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
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盡可能幫忙,
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我無法像他那麼偉大,
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
說到這裡,林肯流下了眼淚,
所有的嘲笑聲全部化為讚歎的掌聲。
林肯沒有成為偉大的鞋匠,
但成為偉大的總統,他最偉大的品質
正是他永遠不忘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並引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