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普請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圓滿結束,昨天全山大普請,僧俗四眾一齊將壇內、壇外恢復原狀,您是否也參與其中呢?
何謂出坡、普請?
出坡,是出於禪林從事作務、勞役時,普皆請求大眾,上下合力,又稱為「普請」,是由唐朝禪宗百丈懷海禪師制立清規以定叢林綱紀,施設「普請法」的出坡制度。為何勞動稱為「出坡」?聖嚴法師在《禪鑰》提到:「當時禪宗的寺院是在山間,每天是到山上耕作,所以叫做『出坡』。」
出坡是不論尊卑上下,年齡大小,一律要隨眾勞動,墾荒掘土,蒔秧、種菜、栽竹、鋸樹、劈柴、擔水、燒瓦、運磚、製工具、造房舍,全由僧眾自己動手。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記載,此制在唐代就已經行於各地,當收穫蔓菁、蘿蔔時,寺中的上座等都要一起揀葉;如庫頭無柴時,院中僧眾等皆要出去擔柴。
後世「普請」僅限於輕微勞動,如四月佛誕摘花、六月曬藏、曬薦(曬墊席),平時園中摘菜、溪邊搬柴及節前寺舍掃除等。現代出坡的範圍愈來愈廣,而且也比古代更多樣性,除了有動態的日常寺務勞動坡務,也有較靜態如文書、教學等工作。
不過,今日,中國大陸仍有許多禪寺保持「出坡」的制度,除了百丈禪寺外,還有聖嚴法師在《步步蓮華》提到的靈巖山寺,此寺擁有一座茶園,所以全寺的僧眾都要出坡。還有參訪國清寺的智者大師肉身木塔時,只有四位老僧看顧,他們除了早晚課誦及念佛之外,白天就是打掃環境以及出坡耕作,吃的菜和茶葉等普通食物,都是自給自足。位居山間的大陸禪寺大都仍保有「農禪家風」,農忙時,寺院中的僧人都要下田幫忙。
臺灣寺院則在大法會結束後,全山會進行「大普請」的善後工作,除了常住眾外,也會邀請信眾一起參與。在禪七期間,除了每日的出坡,有時也會安排「普請」,禪眾一起出坡打掃、整理禪堂四周的環境,共同成就修行環境。(編輯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