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道教功課第二十九堂(關聖帝君)


關羽(?-220年)[1],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2],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誠和勇武的形象,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


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


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公、關二爺、關二哥、關老爺,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



 



生平



追隨劉備


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擔任劉備的貼身衛士。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國相,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後劉備領徐州,在建安元年(196年)被袁術、呂布夾攻,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198年,劉備與曹操一同在下邳圍攻呂布;據《蜀記》及《華陽國志》記載,下邳城前,關羽曾向曹操求奪秦宜祿前妻杜氏(《獻帝傳》記載當時呂布命秦宜祿使詣袁術,袁術以漢宗室女嫁給他,其前妻杜氏留於下邳),曹操答應。到城將破時,關羽又數次向曹操索要杜氏,曹操便想看她是否真的十分美麗。到城破後便先去看看她,見她有美色,便自己留下來,關羽心裡不舒服。


後來曹操任車冑為徐州刺史,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於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冑,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返回小沛。



 



成都武侯祠中的關羽雕像



降曹與重歸劉備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進攻劉備,關羽戰敗被生擒,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後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于瓊、郭圖等攻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並斬其首,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雖然《三國志》對於「斬顏良」的記載只有十九字,卻是正史中極少數載述古代武將單挑的文字中最明確的記錄之一。



 



當時,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便會離去。」張遼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鎮守荊州



 



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


待劉備取得荊南,關羽被推為元勛,受封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這其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範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劉備平定蜀地後,以關羽董督荊州事,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


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


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方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威震華夏



樊城之戰


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援救,時大雨令漢水暴漲,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史稱「水淹七軍」。


于禁因為窮迫,於是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所獲,因不向關羽投降而被關羽處斬,關羽還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曹操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3]當時曹操治郡下許多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更有許多叛亂都想引關羽為援,關羽威震華夏。



 



敗走麥城


麥城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欲自許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


同時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


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


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


 



救援樊城的徐晃開始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擊敗了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


此時關羽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


關羽軍隊的家屬多在江陵,得知江陵失陷於孫權,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關平於臨沮被斬。



 



身後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通常認為即關林,不過現代有觀點認為關庄村關羽墓才是埋葬關羽頭顱之處,關林只是萬曆年間建的祀祠場所。


[4]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而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後來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


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或稱『魂歸山西』)」。



 



孫權背盟偷襲和關羽被殺也象徵孫劉聯盟的徹底破裂。


章武元年(221年),蜀漢先主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之名東征東吳,曾專程到大王冢祭拜關羽,並在玉泉山建關羽祠。


之後蜀漢軍隊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於陸遜率領的孫權軍,蜀漢從此徹底失去對於荊州的控制權。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在追諡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特徵和形象


19世紀日本畫家歌川國芳依三國演義所繪的關羽刮骨療毒圖



關羽有美鬚髯,萬人之敵、忠義雙全、智勇兼具、勇猛善戰;好讀《左氏春秋》,能誦讀如流。


投降曹營時,雖受盡禮遇,但仍心向劉備。為人善待士卒。


更曾刮骨療毒,事緣一次被毒箭射傷左臂,每到陰雨,骨別疼痛,一名醫師說要刮骨去毒才可病癒,關羽即伸臂給醫師,開始刮骨,血流到盤,但關羽卻一面食肉飲酒,言笑自若。



 



另一方面,關羽也非常驕矜且不願屈居人下。


當時孫權欲為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關羽不但不贊成,還辱罵孫權的來使。他與同僚關係也不是太好。


如馬超歸附時,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諸葛亮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英布、彭越)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及黃忠官拜後將軍,他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和費詩解說,關羽才接受。而糜芳、士仁、潘濬都與關羽不和,其中糜芳、士仁都怨恨關羽輕視自己。當關羽出征樊城,糜芳駐守的南郡城失火,燒毀了很多軍器,關羽責備了他。後來關羽又命令糜芳、士仁準備軍糧,二人「不悉相救,」關羽就說待回軍時便處罰他們,二人不安,而在後來呂蒙來襲時投降東吳。


不過,應當指出的是,關羽並不是和所有同僚的關係都差,諸葛亮、張飛、廖化、趙累等人都與他交好,又比如費詩的開解他也能聽得進。



 



家庭


子女



 關平,關羽長子,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三國演義》寫作義子。



 關興,關羽之子,少已有名聲,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關氏,關羽之女,正史沒有記載,民間稱為關銀屏,《三國演義》中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罵辱來使。後嫁李恢子李蔚。



 關索,據傳是關羽之子,但是正史並無記載。其佚聞據說出於南中(今雲南)一帶傳說。



 



 



 關統,關興之子,娶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無子而終。



 關彝,關興庶子,在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後裔



 據裴松之引《蜀記》注《三國志·關羽傳》,蜀漢滅亡後,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為父報仇,關羽一脈已斷。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常自稱為關羽後裔,然多無可查考。



 雍正十年七月六日(1732825日),授關羽五十二代孫關朝泰為五經博士,准其世襲。[5]



 



《三國誌》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並認為如果像他這樣的人能率領其中的一個攻戰,就可定大事。[6]



 傅幹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姦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清代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並且認為「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前會長朱大渭[7]



 



「關羽並非只有一般名將英勇戰鬥的作風,以及武藝超群的素質,而且具有指揮大型戰役的能力……荊州的失守,主要責任不在關羽,而是蜀國戰略方針失誤造成的。


關羽雖有一定責任,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應無所非議。」「關羽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別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將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於此。」



 知名史家,《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



 



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事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


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


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



 



關羽確實有令人崇敬之處,那就是特重情義。……民間崇拜關羽雖然有道理,但有些信仰和習俗也很奇怪。


比方說剃頭匠奉關羽為祖師爺,就匪夷所思。


關羽並沒有當過剃頭匠呀!再說東漢時也不剃頭。


想來想去,也就是他們手上都有一把刀。


不過關老爺手上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


清代有一剃頭舖門前掛一對聯云:『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倒很像關羽的口氣。……還把關羽奉為財神,什麼民營企業啊,個體戶啊,供個關羽當財神,難道他們的錢是靠打架搶來的嗎?你說關羽一個武將封個戰神不就行了嗎?


怎麼還當起財神了呢?依我看啊,關羽,遲早要被民間推崇為愛神。因為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很執著的。


據《三國誌.關羽傳》裴松之註引《蜀記》和《華陽國志》,關羽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為妻。


這話說多了以後,曹操便『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


一看,果然國色天香,結果『因自留之』,害得關羽很是鬱悶(羽心不自安)。此事如果屬實,曹操就太不厚道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韻公評價:



 



關羽是一個心機較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左右逢源的人,無論在敵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這是他在黑白兩道都吃香的緣故了。……正史中的關羽並非如人們所崇拜的那個關公高大完美。乃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心理和社會需要不斷改造而成的一個來自於現實而又大大超現實的一個偶像。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與孫權都已親自出馬……為了戰一關羽,魏吳兩國幾乎動員了傾國人馬,上下費盡心機,則關羽之勇猛善戰可知了。這次戰役,關羽雖敗猶榮,但蜀漢克復中原的希望,也隨關羽俱逝了。……本來萬人之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當,剛猛正是優點。這種剛烈人物,古今中外,代不乏人。即以吾國而論,如楚之項王,漢之關羽,宋之岳飛,近人吳子玉,都是這一類型。這類人物,也同高人義士一樣,為歷史增加不少光彩。但他們成功最快,失敗也最速,只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供人憑弔而已!



 



出生爭議



《三國志》、《資治通鑒》等正史以及三國魏晉時期的其它資料等並沒有可以被用來推測關羽出生年月的相關信息,唯一牽涉到年齡長幼的信息是關羽比張飛年長數歲,不過張飛的年齡也無任何記載。[8] 但是伴隨著關羽從北宋開始在民間藝術形象及各統治政權對其推崇的不斷提高,[9]此後關於其出生時間開始出現了多種不同信息,諸如: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六月六日 未指明年份。



 元胡琦《關羽年譜》 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明崇禎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據傳在浚修古井時發掘出關羽的墓磚,磚上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還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


他因而寫了《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


[10]依銘所記,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清張鎮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 《解良關帝志》 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周廣業 《關王事迹徵信編》 郭茂泰 《荊州府志》等認為是五月十三日。


這些資料一直受到爭議,現今仍未有確切可信的資料。


 


如《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經嚴格考究。


現在,關於關羽出生日期的考證仍舊在繼續,諸如田福生就認為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最可信,此外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等說法也有相關證據。


[11]但各種說法都缺乏決定性證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出生年相關的資料首次出現的時間相距三國時期都超過一千年,可考證和確信程度均不大。



 


民間藝術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關羽像


演義以前~關羽於民間的形象,至宋代即與今日相去不遠。


洪邁的《容齋隨筆》按理是史論,但其中已有「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醜於萬眾之中」的傳說。


而膾炙人口的三英戰呂布、千里保皇嫂、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故事,都已見於《三國志平話》,且《三國志平話》中的關羽形象較《三國演義》更加完美。元代關漢卿所作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有提到關羽過五關,可見《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亦早已在民間流傳。



 



三國演義



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關羽的故事,和史書中關羽的事蹟有所出入,如關羽溫酒斬華雄為漢末、魏晉以來的傳說,按史華雄實為孫堅所殺;土山約三事是關羽戰敗被擒而投降;文醜實死於亂軍之中。而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戰黃忠、手持青龍偃月刀、坐騎赤兔馬、身高樣貌等都為虛構。 《三國演義》對於關羽自負的性格也加以誇大,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孫同時來侵,關羽回答要分兵拒之,關羽不滿馬超時要入川比武,關羽拒婚時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等等,都是小說的藝術創作。


 



戲劇電影



中國傳統戲曲中關羽的角色,以民間傳說、野史、《三國演義》的描寫而創作,其臉譜為揉紅臉,表示忠勇,「紅臉忠勇」之說法即由關羽臉譜而來。勾丹鳳眼,雙眼俊秀。加上關羽有「美髯公」之稱,所以都會加上演關羽時專用的大髯口,稱為「五綹」或「關公髯」。手執青龍偃月刀和紅馬鞭,頭戴專有的綠色盔頭,綴黃絨球配後兜,兩耳垂白飄帶和黃絲穗,著綠蟒。


而後人為表示對關羽的尊敬,所以會特意在面譜上加一黑點或加一條金線,稱做「破臉」,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


而且關公亮相姿式就有48種之多,稱為「關公48圖」。


 



而在舊時上演關公戲曲時,有許多規矩:如扮演關羽的演員在演出前七到十天要齋戒獨宿,熏沐淨身;出場前要給關帝像燒香叩頭,在後台殺雞拜祭;演員要在盔頭或者前胸掛有關帝像的黃表附,演出結束要用此紙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等;在演《走麥城》時,更要台上台下燒檀香、點蠟燭。據說如果違犯禁律,關帝就會顯靈,演員要出事故,戲園要出亂子。清廷皇宮演戲時,每臨關公出場,天子、後、妃都得離座走幾步,然後才能坐下看戲。一些有損於關帝形象的劇目,如《斬熊虎》、《怒斬關平》、《關公辭曹》等,宮廷及燕京的著名戲園皆禁止上演。而現今也有對演關羽的演員有不少禁忌,如當演員上了妝後,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妝後的關羽也不能舉動失儀。



 



而傳統戲曲至現代,有關於關羽或有其角色的電影、電視劇集,及曾飾演關羽的演員亦有不少,例如有(依年份):



 《戰神》(1976年,陳洪民執導電影)



 《三國演義》(1992年,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集):由陸樹銘飾演



 《醫神華佗》(1992年,無綫電視翡翠台電視劇集):由尹揚明飾演



 《關公/關公傳奇》(1993年,太原電視台電視劇):由張山飾演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1996年,中華電視公司電視劇):由勾峰飾演



 《超時空要愛》(1998年,黎大煒執導電影):由王衛國飾演



 《曹操》(1999年,中央電視臺電視劇):由楊凡飾演



 《呂布與貂蟬》(2001年,陳凱歌執導電視劇):由楊凡飾演



 《關公》(2001年電視劇):由王英權飾演



 《貂蟬》(2002年,深圳電視臺電視劇):由張山飾演



 《武聖關公出解梁》(2002年電視劇):由陳思成飾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