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鐺、樂器名,《元史》說:雲鐺以銅為小鑼形,有一外架,連有長柄,左手持,右手以小竹根鑲象牙珠擊之,跟隨唸經節拍敲打,亦名雲鑼,又稱雲璈。《道書援神契》說:古者祭祀有樂,此倣之也,手執者象天樂,可遊行而奏也,故道士用之。
鐃鈸,道場擊樂,亦法器也。
《太清玉冊》說:「蚩尤驅虎豹與黃帝戰,黃帝擊鐃鈸以破之,虎豹畏鐃鈸之聲故也。《夷寶經注》說:「太乙救苦天尊,跨九頭獅子,其吼聲如鐃鈸之音,響徹地獄而驚破之。」
鐘是道教齋醮科儀以及宮觀中常用法器之一種。
由來
中國古代很早就能製作銅質鐘,以為樂器。
古代禮儀,在宴會或祭祀中都要使用鐘。《太平御覽》引《易通卦驗》稱,「人主,冬至日,縱八能之士,擊黃鐘之宮,則人主敬善,公卿大夫誠信」;引《漢書》稱,「高祖廟有十鐘,受千石,撞之,聲聞百里」。早期道教並無以鐘為法器的記載,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文獻中才有鐘聲之樂曲為仙樂的說法。齊梁高道陶弘景的《真誥》有句稱「忽聞天上有金石鐘鼓之音」,「鈞籟昆庭響,金笙唱神鐘」等。
隋唐以後,道教宮觀中以及在齋醮科儀裡面就有大量用鐘的記載。
南北朝時期成書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中說到鐘的製作,「凡有五種造,一者金鐘,二者銀鐘,三者五金合鑄成鐘,四者銅鐘,五者鐵鐘。或九角、八角,或四角、兩角,復有無角。或大則萬石,小則一斗,各在時耳。既造成已,皆須鐫勒銘記,國號、年歲、郡縣、觀名,所為之意,使萬代有歸,六時不替矣」。
作用
道教宮觀和科儀之中使用鐘,其目的有二,一是感動神靈,二是警戒住觀和行儀的道士。《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稱,「凡鐘者,四眾所會,六時急務,此器若闕,則法席乖軌。經曰:長齋會玄都,鳴玉扣瓊鐘,又法鼓會群仙,靈唱靡不同是也」。
唐代道士朱法滿的《要修科儀戒律鈔》引《太真科》雲,「齋堂之前,經台之上,皆懸金鐘玉磬,依時鳴行。道上講悉先扣擊,非唯警戒人眾,亦乃感動群靈。神人相聞,同時集會,弘道濟物,盛德交歸」。
宮觀和科儀中,道士鳴鐘有一定的程式,其鳴鐘的次數也有一定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