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乩(補述),扶乩是中國道教的一種占卜方法,又稱扶箕、扶鸞、揮鸞、降筆、請仙、卜紫姑、架乩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這種人被為鸞生或乩身。
神明會附身在鸞生身上,寫出一些字跡,以傳達神明的想法。
信徒通過這種方式,與神靈溝通,以了解神靈的意思。
進行方式
鸞鳥是中國古代傳說的神鳥,是西王母的使者,
負責帶來神明的訊息。因此扶鸞有傳達神喻的意思。
扶鸞時必須有正鸞、副鸞各一人,另需唱生二人及記錄二人;合稱為六部(三才)人員。運用一Y字型桃木和柳木合成的木筆,而在預設的沙盤上,由鸞生執筆揮動成字,並經唱生依字跡唱出來,經記錄生抄錄成為文章詩詞,最後對該訊息作出解釋。
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道經的撰寫,或與神仙的問答都常採取此法,《地獄遊記》一書就是扶乩所撰寫的一個例子。
歷史
扶乩起於中國古代,最早見於劉宋劉敬叔《異苑》,時人通常在正月十五,在廁所或豬欄邊迎紫姑神,憑偶像的跳動,卜未來蠶桑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亦有提及扶箕,當時迎廁神紫姑己是風尚,降神日期亦不只限於正月十五晚。
到了宋代降筆的不限於神仙、道士,也可是古代名人,洪容齋《夷堅志》三志‧壬卷三《沈承務紫姑》寫召迎紫姑之法:「以箕插筆,使兩人扶之,或書字於沙中。」扶箕漸成文人閒暇之事。
明清時紫姑卜信仰仍普遍,盛行於士大夫之間,崇禎八年六月葉紹袁曾為亡女葉小鸞招魂,當時文學大家錢謙益亦在現場,後來錢謙益曾記錄小鸞「矢口而答,皆六朝駢儷之語」。明末清初詩人方文的《嵞山集・續集・徐杭游草》附有潘江《和方文降乩詩》。
清朝《閱微草堂筆記》記載扶乩之事不下百次,作者紀昀本人亦深信不已:「惟扶乩一事,則確有所憑附,然皆靈鬼之能文者耳。所稱某神某仙,大屬假託;即自稱某代某人者,叩以本集中詩文,亦多雲年遠忘記,不能答也。其扶乩之人,遇能書者則書工,遇能詩者即詩工,遇全不能詩能書者,則雖成篇而遲鈍。」。與紀昀同時的江南才子袁枚,其書《子不語》中亦不乏扶乩事,如其中名篇「關神下乩」,記敘了關帝君藉由乩筆,以幽默的口吻,責備士人不夠盡忠的故事
地點
扶箕的地點可以是廟宇,也可以是家中,清中葉名臣葉名琛之父葉志詵篤信道教,愛好扶乩,葉名琛特建長春仙館(今廣州應元路市二中附近),供奉著呂洞賓、李太白二仙,事無大小都要問於乩手。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葉名琛親自扶乩,得呂洞賓語「十五日後便無事」,因此既不與聯軍交涉,也不防守,最後戰敗被俘,時人譏之「六不總督」。箕仙不單預告事情,更能與文人對唱。近代文學家巴金在《家》《春》《秋》中寫道:「黨新由於思念亡妻作扶乩,所思之事得以慰籍。如今扶乩已近失傳。」
扶乩也有預言國家大事的,例如光緒三十年正月初七,在燕京西山碧雲寺旁高靜涵居士家中,天台步虛祖師(隋代高僧)的飛鸞訓文,預言中國的百年大事,從光緒帝的死期(雲暗暗,霧愁愁,龍歸泥土塑獼猴),宣統帝的三歲即位(三歲孩童三載福),大清的滅亡(月中無主水空流,萬頃煙波一旦收),以及孫文,袁世凱,蔣中正,毛澤東,朱德等等的相繼登上中國歷史舞臺,一直到近代(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坵滿崗陵,相將玉兔漸東昇),並且預言未來的中國將會有聖君出現,首都將會在南京(南朝金粉太平春,萬里山河處處青)。
扶箕形式分為兩種,分別是單人箕及雙人箕。
扶乩盛行於現代某些民間道教與一貫道團體。
扶乩目前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的道觀中仍舊存在和活動。
《異苑》:「世有紫姑女,古來相傳是人妾,為大家(曹夫人)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氣憤而死)。」
^
《夢溪筆談》中說:「舊俗,正月望夜迎廁姑,謂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時皆可召。予少時見小兒輩等閒則召之以為嬉笑……」「近歲迎紫姑仙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詩,有極工者,予屢見之。」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望前後夜,婦女束草人,紙粉面,首帕衫裙,號稱姑娘。兩童女掖之,祀以馬糞,打鼓,歌馬糞鄉歌。三祝,神則躍躍,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沖而仆。」
^ 葉紹袁《續窈聞》
^ 《列朝詩集小傳·葉小鸞》
^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
子不語「關神下乩」:明季,關神下乩壇,批某士人終身云:『官至都堂,壽止六十。』後士人登第,官果至中丞。國朝定鼎後,某人乞降,官不加遷,而壽已八十矣。偶至壇所,適關帝復降,某人自以為必有陰德,故能延壽。跪而請曰:『弟子官爵驗矣,今壽乃過之,豈修壽在人,雖神明亦有所不知耶﹖』關公大書曰:『某生平以忠孝待人,甲申之變,汝自不死,與我何與﹖』屈指計之,崇禎殉難時,正公之六十時也。
^
宋劉斧《青瑣高議》載:杭州知府遇一對「雪消獅子瘦」對不出,遍請飽學之士也無對,於是請教扶乩大師沈延年,須臾,沈延年對出下聯「月滿兔兒肥」,對仗工整,令人嘆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欄位:請在這留言給我!